谁杀死了音乐圈?

深度 2019-4-7 00:00   阅读数:2399

1551099497684787.gif

(本文来源:公众号“音乐生存指南”;作者:Alanita)



一个平时基本不关注音乐的朋友,在某天听了《年少有为》,并了解到李荣浩不给别人挣钱机会(包办所有制作)的消息后,欣慰又深沉地叹了口气:“如果中国这种认真的音乐人能多点就好了。”


微信图片_20190403140951.jpg

音乐领袖李总


于是,我列举出从六零后的刘欢到七零后的李健,八零后的朴树到九零后的华晨宇,从台湾的周杰伦、香港的邓紫棋到新加坡的林俊杰等一系列在线或过气、主流或小众,甚至不温不火、将火未火的,包括张艺兴这样偶像出身的,但也都配得上“音乐人”称谓的华语音乐人。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004.jpg

华语流行乐坛中流砥柱


本以为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能提醒对方其言差矣,谁知换来一番对音乐感知的震撼教育:“你说的很多人,平时根本就听不到啊。除了你们音乐圈的人,一般人谁会知道这么多音乐人和他们的歌啊。再说,社会上像我这种不关注音乐的人才是大多数好吗?


我惊奇地望着眼前这位生长在一线城市,年纪二十出头的北美留学生,很好奇她的青春都经历了什么,同时脑海浮现出2013年在粤北乡村遇到的一群小学生,当时在他们之中最受欢迎的歌曲还是2007年的《隐形的翅膀》。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007.jpg

2007最火的歌曲之一


朋友随后又说,作为一个不特别爱好音乐,也不关注任何音乐节目的人,她的音乐来源主要就是大街小巷、商店超市、长途客车,以及各种各样的直播平台,而2018年给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两首新歌,分别是《学猫叫》和《卡路里》。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011.jpg

当代入耳率最高的两伙人


这大概是中国90%音乐听众的现状。


究竟什么样的音乐是能够给像我朋友这种不主动获取音乐的群体听的,而不仅仅只是面对部分资深或者专业音乐听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什么样的音乐能够“出圈”?


于是,为了了解真正“出圈”的究竟是怎样的华语音乐,我以“CHINESE SONGS”的词条在Youtube上搜出了这些榜单。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014.jpg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017.jpg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020.jpg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023.jpg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026.jpg

一股浓浓的挂历女郎风


作为一个密切各大音乐节目和颁奖礼的人,这个榜单里的大部分歌,我几乎都没有听过。


这个号称是“KKBOX 2018华语歌曲排行榜”的榜单中,许多歌曲是过去几年间的旧作而并非近一年的新歌,之所以会上榜,很大程度是在直播与短视频这类社交网络平台被翻红。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029.jpg

台湾音乐流媒体KKBOX


榜单上出现的大部分歌手也并非我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手。其中在主流音乐圈传唱度较广的歌,例如品冠的《我以为》和宋冬野的《斑马斑马》,在这个榜单中对应的歌手也并非原唱,甚至演唱者身份不明。


每个月,Youtube上都会出现若干个类似的华语歌曲榜单,来源各自不同,但内容颇为相似。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033.jpg

评论:'amazing!''  they are male or female?'


一两个小时听下来,基本可以清一色总结为小情小爱主题的口水歌。相较于网络神曲,这些歌曲大都节奏舒缓、旋律平淡,既没有洗脑的噱头,也没有太多惊喜,更没有丰富的音乐性。


如果这些榜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音乐出圈了,那究竟是什么决定了音乐作品得以出圈与否,“圈”又因何而划定呢?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036.jpg

 

美国作曲家阿隆·科普兰(Aaron Copland)曾在文章《如何倾听音乐》(How We Listen)一文中,将倾听音乐这一行为划分为三个层次:感官(sensuous)、表现(expressive)和纯音乐(musical)。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039.jpg

阿隆·科普兰


感官层次只讨论其声响所带来的最原始、直接的感官刺激,表现层次开始关注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内涵,而纯音乐层次则从音乐创作的理论和技术角度研究音乐本身


由浅入深,越是专业素养高的听众,越能透过感官和表现层次留意到纯音乐层次的部分。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042.jpg

纯音乐/器乐作品《Young Team》


以听音乐的三个层次来比照当前音乐市场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面临“出圈”困境的各类音乐节目,无论是风格多样化的《歌手》和《中国好声音》、或是停播的《中国好歌曲》,还是风格类型更为专一具体的《中国有嘻哈》、《即刻电音》等,在以保证听觉享受为前提的同时,除了为收视效果大肆发掘音乐人的背景故事和音乐的情感价值,也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对于纯音乐层次的探讨。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046.jpg

中国音综五霸


也是在这些节目中,越来越多地出现艺术化层次丰富难以传唱的音乐作品,拓展了大众对于音乐在歌词和旋律结构以外的认知。


音乐节目的多样化同样扩展了对于主流音乐圈的定义,纳入了各种风格与流派的音乐,令其不再仅仅局限于流行音乐。


节目内外,众多音乐人和乐评人共同营造出的专业探讨的氛围,不论内容具体如何,也都或多或少带动了大众对于各类音乐本身的关注和讨论。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049.jpg

著名乐评人山河老师


然而,那些从不主动关注音乐的人,除非有特殊契机,否则不会考虑专门入坑任何一个音乐节目,更无兴趣加入音乐爱好者们的讨论。


与音乐节目显著不同的是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它们追求的显然是更加短平快的感官刺激。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052.jpg

直播平台汇聚各路神仙


直播间的重点通常是主播其人,短视频的重点往往是视频本身,音乐不是重点,音乐的功能也不再是纯粹的表达和欣赏,更像是一个服务于其他内容的辅助工具


直播与短视频的吸粉程度与画面内容的视觉效果直接相关,而音乐则充当配乐的角色,主要服务于视听的感官层次


无论是在互动氛围嘈杂的直播间,还是以噱头吸睛的短视频中,音乐的表现层次往往会受到画面内容和其他信息的干扰,至于纯音乐层次,更是无从谈起。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055.jpg

后摇乐队Mogwai,器乐的氛围音墙直击内心深处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058.jpg

 

碎片化信息传播方式的盛行和深度阅读的稀缺,在当代明显体现于朋友圈的流行和博客长文的消亡之中。放在音乐领域上来讲,就是歌曲的“删、短、精”。


当代社会的一首流行歌曲常常只有三四分钟,较之一部演出时长为三四十分钟的古典交响史诗,时长缩短了十倍。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101.jpg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105.jpg

如果当年皇后乐队没有坚持创作理念,恐怕就没有《Bohemian Rhapsody》这首伟大作品的面世


而一个内容充实、追求爆点的15秒抖音视频,配乐也往往只选取一首流行歌曲中最令人印象深刻、最洗脑的一两句,往往还要配合夸张猎奇的视频风格。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108.jpg

满足你荷尔蒙的爆发只需15秒


从一首完整歌曲的三四分钟到一个短视频的15秒,不仅缩短了十倍不止的时长,同时打折扣的还有音乐的品质与倾听的层次。


过去几年间,直播和短视频的快速兴起使普罗大众由内容的接受者大面积转变为生产者,而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深厚的音乐功底和艺术素养,“出圈”的优质内容有限,又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112.jpg

 哈哈哈哈哈 看到这张图,我是真的笑不出来


因此,过去被主流音乐圈所边缘化的低质量音乐在网络上便呈现出了井喷的现象。


歌词通俗、旋律好记、节奏简单、演唱难度低、内涵浅显,无论是土味神曲还是千篇一律的口水歌,虽然不乏为了打造爆款而投入大额制作资金的现象,但在创作的本质上,生产低质量歌曲所需的独创性和智力资本都远低于高品质音乐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115.jpg

一看就是投入了大额资金的土味MV


对音乐了解不多、欣赏水平有限的听众来说,听音乐只需满足基本的感官层次和必要的表达层次即可,只要有朗朗上口的涉及爱情、亲情、友情等几个基本主题的歌曲便足够。


低质量音乐的生产者深谙其中的便利和商机。而低质量音乐的推广者,除了抱着明确的商业目的大肆传播这些音乐以外,很大程度上缺乏分辨能力,自身审美水平也很有限。


牺牲雕琢与沉淀的时间、牺牲内容深度,换来爆款和肉眼可见的利润,从低质量音乐的生产到传播,这门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门槛的生意,自然令很多人向往。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119.jpg

 

除了泛滥的低质量音乐,主流音乐圈面对的挑战同样来自当代遍地开花的偶像音乐


偶像团体、流量艺人们的音乐作品,在资本运作和粉丝经济的加持下,频繁在各大排行榜拔得头筹,却仍然普遍面临出不了圈的困境。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122.jpg

攀上排行榜顶端的屎依旧是屎


尽管偶像音乐中不乏砸重金大制作、走国际化路线、由中外团队合力精心推出的水平过关的作品,仍然不能平息圈外人士对于此类音乐的质疑和争议。


毕竟对于很多的偶像艺人而言,音乐和演戏一样是其包装的一部分,重点并不在音乐,而在于偶像自身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126.jpg

音乐人音乐人


阿隆·科普兰的三个层面而言,偶像音乐主要服务于感官层次,例如以唱跳的形式展现偶像艺人的业务能力。


在《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等各大偶像选秀综艺的各个环节中,尽管包含了对诸多不同类别的音乐作品的演绎,但节目与观众的关注点主要仍集中在选手的颜值、魅力值和舞台表现,而并非这些音乐作品和它们的内涵本身。


至于偶像音乐的功能,除了向粉丝展现,以及向路人和黑粉证明偶像自身的业务能力外,更重要的是维护形象,不能拖人设的后腿,甚至最好是能有所拔高。


20190403142506.gif


20190403142454.gif


微信图片_20190403142346.gif

偶像圈纷纷用摸鸟舞来拔高人设高度


以蔡徐坤的新单曲《没有意外》为例,一首钢伴加人声的抒情叙事曲,感性的歌词加上有画面感的旋律,中音区的开头乍一听颇为入耳。


蔡徐坤本人亲自作词,加以林宥嘉作曲的制作阵容,还有副歌部分的高音和假声更是令粉丝激动自豪。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133.jpg

KUNKUN的假声和高音是区别神与人的界限


然而假如以其所呈现的音乐为核心进行考量,这并不见得是一个经得起推敲的操作。


这首歌的高音部分虽然展现了蔡徐坤的音域能达到E♭5,但也暴露了他的演唱技巧还无法驾驭对男生偏高的降E大调的事实,更何况这不是一个现场版本,而是一首有充分时间和技术条件进行加工完善的录音室作品。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137.jpg

百万调音师了解一下


我们甚至可以说,这首歌的重点并不在于歌曲本身,而是在于“蔡徐坤作为一名偶像艺人,不仅会写词、会用假声唱高音、还能请到林宥嘉谱曲”的伟大事件。


单从音乐本身角度来看,假如由林宥嘉来演唱这首歌曲,势必会呈现更理想的听觉效果。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140.jpg

神的表白你要得起?


偶像音乐对于乐坛的贡献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由于资本的投入,偶像音乐的制作水平普遍高于网络神曲和口水歌,其中也不乏一些优质的作品。


而另一方面,偶像艺人的职业性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音乐作品的思想深度,团队与粉丝的保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偶像艺人追求更高的艺术层次。


一旦偶像艺人决定撕下偶像的标签,接受来自“圈外”——主流音乐圈和大众的评判,例如试图突出重围努力出圈的张艺兴,仍然要面对长久以来偶像定位对其自身和受众的眼界带来的种种限制。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143.jpg

 

去年,音乐人戴荃在知乎上实名回答:中国音乐圈最令人痛心的一刻,就是它变成娱乐圈的时候。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146.jpg

戴荃在知乎上的回答


即使认真做音乐的人以及他们的音乐面临着难以出圈的种种挑战,但我认为,音乐圈并没有消失,也不会消失


目前的状况不过是各路神曲、口水歌和偶像音乐早已不像曾经的网络歌曲一样边缘化,随着网络的普及和高速发展,旧时的边缘音乐在大众面前成为了与主流音乐平起平坐的选项。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150.jpg

十几年前的彩铃时代促进了神曲的发展


主流音乐依然存在,关键是你如何去寻找。


在泛娱乐化的时代,音乐的艺术性和纯粹性也或多或少被大众传媒的娱乐性所稀释和消耗。


但不可忽略的是,在各大音乐平台上,挣扎着数以万计的小众、独立音乐人,其中包括大量尚无人知但一心怀抱音乐梦想、默默向上游的尾端音乐人。每年各音乐综艺和音乐节中也在不断涌现的新生力量,他们又何尝不是华语音乐圈实实在在的希望呢?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153.jpg

例如虾米音乐的寻光计划


美国音乐流媒体Deezer研究发现多数人过了三十岁就不再听新歌了。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156.jpg

掐指一算,你离30岁还有多远?


曾经的流行音乐给一代人带来过充沛的精神洗礼和刺激,而当这一代人已经逐渐长大,满足于回味过去的心水时,新的流行音乐难以重现和突破十年前的辉煌,同时又面临着受众关注度被稀释的考验。


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听众,幸运的是现今的音乐百花齐放、收听渠道繁多,而不幸的是选择太多,令人眼花缭乱,且各大榜单公信力堪忧,并不具备权威指向性。


要在众多音乐作品中挑选和分辨出优质的,并非易事,亟需高质量的音乐教育全面介入。


微信图片_20190403142336.gif

 

出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映射出当代大众审美和时代风貌。


但是,眼下的出圈就是一切吗?在巴洛克时代,鲜有人认识到十二平均律的意义何在,巴赫的名气直到其去世后的数年甚至都远不如他的儿子。


而在日新月异、选项缤纷的今天,要做与时俱进、且不愚昧的听众,我们或许应该强迫自己三不五时探索陌生的风格和未知的领域,有意识地进补多元养料,保持清醒的同时,也要随时做好刷新固有认知的准备。


微信图片_20190403141200.jpg

我的青春精神养料


在历史完成它的大浪淘沙之前,只求真正的音乐人们能够精益求精、笔耕不辍,认真且问心无愧地对待当下的每一个作品。


毕竟,每个时代的文明成果都会经过优胜劣汰,而该留下来的,始终会留下来。




微信图片_20190407193054.jpg

我要评论(评论要求5-500字)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