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不死!斩获奥斯卡的皇后乐队有着怎样的疯狂?
在刚结束的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亚狂想曲)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它一举揽获最佳男主、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音效剪辑4项大奖。

影片的成功要归功于演员和剧组专业付出,除此之外,影片最大的魅力无疑来源于电影的原型—Queen皇后乐队。

熟悉摇滚的朋友对他们都不陌生,作为最伟大的摇滚乐队之一,他们曾在上世纪创造了自己的神话,改变了摇滚乃至整个音乐史的进程。
即使你不喜欢摇滚乐,也肯定听过这两首歌:
没错,就是《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耳熟吗?是不是在体育场、NBA的赛场转播中经常能听到? 这是Queen传唱度最高的歌曲,因为它们超强的震撼力,常在大型的体育政治场合被播放传唱,然而它们早在四十年前便风靡全球,1977年,它们合并发行,位列世界十大畅销单曲,至今仍经久不衰。
如果说《We Will Rock You》及《We Are the Champions》是Queen在商业的巨大成功,那么另一首冠军单曲则能突显他们在音乐上的登峰造极,那便是电影名称的来源:《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亚狂想曲)。
《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结构极为特殊,副歌由许多支离破碎、风格差异巨大的部分构成,包括歌剧、重金属、清唱等,充满意识流。1975年,连续九周单曲榜冠军,英国销售突破200万张,创下当时英国史上单曲最高销售纪录。

Queen的音乐已经足够疯狂,但在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中却有这么一句话:
唯一比他们的音乐更疯狂的,只有他的故事…

Queen的故事开始于1968年的伦敦。
这是不平凡的一年,反战运动愈演愈烈,新年伊始的布拉格之春,4月马丁·路德·金遇刺身亡,席卷法国的五月风暴。
摇滚乐在这一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席卷全球,不少年轻人不再保持传统,完成学业后成家立业,而是纷纷抱起吉他组建乐队,试图在音乐中找到自我的价值。
彼时还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就读天文学博士的Brian May也是如此。

May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博学多才,在青年时受到各种风格音乐的浸染:Buddy Holly的青春摇滚、意大利流行音乐大师Mantovani的分层弦乐,当然,还有六十年代的披头士。
就这样,Brian May开始学习吉他,16岁时,他拆了家里壁炉上的一块桃花心木,买了一些珍珠母按钮和摩托车气门弹簧,自己动手制作了一把吉他,以后他没事便摆弄这把吉他。

Brian May和他的Red Special
上大学后,Brian May有了更多的自由,迫切地希望组建一支乐队,他联系了贝斯手朋友Tim Staffell,在学校招聘到还是牙科学生的鼓手Roger Taylor,几个人组建了一支乐队名叫Smile(微笑),Tim Staffell兼任主唱。

The smile
不过这支乐队还未成为后来的Queen,因为他们还缺少一位灵魂人物---“牙叔”Freddie Mercury。

Freddie是出生于东非的印度人,在他还是孩童时,家里的阿姨偶然发现他有着惊人的天赋,只需听一遍旋律,他就能够马上在钢琴上弹出来旋律,知道这件事后,他的父母便送他去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在朋友印象中他是一个“安静、害羞,对音乐有强烈兴趣的年轻人”。

17岁时,他跟着家人逃避战乱搬离故乡,远到伦敦定居,就读于伊玲艺术学院。
在校期间,他偶然结识了Tim Staffell,在Tim的引荐下,他认识了Brian May,并成为Smile的忠实粉丝。据说有时在Smile的live现场,他会大声喊道:“如果我是你们的主唱,我会告诉你它应该怎么唱!“

Freddie Mercury和Smile
毕业后,Freddie参加了各种乐队,却始终不得志,他参加的乐队大多最后都因为难以为继而解散,他只好在伦机场找到一份行李保管员的工作。
1970年,Tim Staffell厌倦了Smile乐队,他觉得这支乐队死气沉沉毫无前途,于是离开了乐队,心灰意冷的Brian May打算解散这支乐队,听闻消息的Freddie连忙赶来鼓励他们继续下去,不久后他毛遂自荐加入了Smile,在成为乐队主唱的同时,也将乐队正式更名为Queen。

早期Queen
正像那些传奇故事的开端一样,Queen的开始并不顺利,在那个每天都有新乐队加入的摇滚乐坛,Queen并没有什么独特的闪光点。
1971年,他们录制了四首原创歌曲,却没有任何一家唱片公司感兴趣。
直到两年之后,Queen才和唱片公司签约,发行了首张同名专辑《Queen》,有一种说法认为Queen乐队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来制定成功的策略,不过这样的传闻并未被证实。

1973年的Queen
专辑的风格以当时流行的重金属为主,然而它并没有引起乐迷注意,主打歌也卖得很差。
1974年,乐队连发两张专辑《Queen II》和《Sheer Heart Attack》,销量突飞猛进,不少单曲都打入流行榜单,Freddie高亢的唱腔、May华丽的吉他solo、乐曲独特的编曲结构,让Queen闯入了英美乐坛,正是这两张专辑奠定了Queen奢华而复杂的音乐基调。
他们开始接到越来越多的演出邀请,这时的Queen才算是刚崭露头角。
在演出中,Freddie会将指甲全部涂黑,穿上小丑紧身衣和天使翼斗篷,在台上疯狂的扭动,在演出的炫目灯光下,Freddie就像David Bowie一样,如同雌雄同体的美丽生物般熠熠生辉。

1975年,在前两张取得成功之后,制片人希望能通过乐界惯用的“Follow the formula”(遵循套路)再现前作的辉煌,然而Queen却拒绝循规蹈矩,受够了中规中矩、追随潮流的Queen决定做些不一样的东西,他们想要创新和革命,希望引入古典歌剧的元素来寻求摇滚乐的融合和突破,制片人曾这样回忆到:
“Freddie告诉我他有个新想法,他开始弹奏钢琴,然后他突然停下来说:‘亲爱的,现在歌剧要进来了。’开场是民谣,随后飙升到轻歌剧,然后进入摇滚,最后回到民谣。”
这首歌录制了几个星期,乐队为这首歌录制了大约180个声乐部分,塑造出著名的大教堂式合唱,录制到最后,原始的音频磁带已经磨损到透明。
就这样,长达六分钟,混合着歌剧、金属、清唱等多种风格的《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亚狂想曲)诞生了,唱片公司老板为此大为光火,觉得这首歌又奇怪又太长,要求他们大幅删减,在电影中,Freddie则这样回应他:

“如果你觉得6分钟就是永远,那我可怜你老婆。”
事实证明Freddie是对的,以《波西米亚狂想曲》作为主打曲的专辑《A Night at the Opera》刚上市预定量就达500万张,《波西米亚狂想曲》更是横扫各大排行榜,占据英国排行榜冠军宝座达破纪录的9周之久。
不过在这半个世纪以来,这首歌备受争议,因为在复杂编曲和怪异的歌词下,没人搞得懂Freddie到底想表达什么。而对于那些希望搞懂歌曲含义的人来说,Freddie毫无耐性,他曾在采访中这样回应道:
“去TM的,如果你让诗人分析自己的作品,他只会告诉你:'所见即所得。'”
《A Night at the Opera》是摇滚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里程碑,在那个还以布鲁斯为基调的年代显得独树一帜、格外特殊,这也使得Queen乐队逐渐走上世界乐坛的巅峰。
两年时间确立阵容,两年时间发布第一张专辑,第四张专辑才收获成功,从无人问津到渐露锋芒,Queen花了整整七年时间。

1976年,朋克运动爆发,据说Sex Pistols(性手枪,朋克运动领军者)乐队贝斯手Sid Vicious曾当面挑衅:“你就是那个给大家跳芭蕾舞的家伙?”而Freddie则回答说:”亲爱的粗鲁先生,我们只是尽力而为。

Sid Vicious
而当时的媒体也这样写道:
“摇滚演出不再是粉丝们对明星的礼仪性崇拜,但这种事情仍然由Queen乐队延续,不过很快就会被摧毁。”
Queen的音乐在朋克运动中开始受到抨击,在屡受质疑的大环境下,Queen改变了自己的风格,在1977年的专辑《News of the World》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变化:华丽的管弦乐、和声被奇怪而新颖的结构所取代。

其中的代表便是文章一开始提到的《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We Will Rock You》由Brain May所写,开场时撞击的跺脚声,似乎警告着任何怀疑者让路——“最好有人把你放回自己的位置”,这似乎是Queen对朋克有力的反抗。
改变的不只有他们的音乐,这时的Freddie也已经厌倦了他过去的舞台形象。他剪短头发,蓄长了胡须,穿起了紧身背心和皮裤,成了大多数人记忆中“牙叔”的样子。

在接下来的几年内,Queen乐队一发而不可收拾,不知疲倦的打造了成打的热门单曲和数张白金唱片,并创造音乐史上新的奇迹:“Live Aid(拯救生命)”演唱会。
在20世纪80年代初,Queen大部分时间几乎都在巡回演出,他们忙着填满世界各地的体育场,之所以说填满,是因为Queen演唱会的火爆很难具象化的形容,每到一处都会引起现象级的轰动,一票难求。
巡演积累的人气和能量终于在1985年爆发,现在看来,“Live Aid(拯救生命)”演唱会的诞生绝对是偶然而奇妙的,它无疑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演唱会,前无古人,也许也后无来者。
1985年7月13日,名为“拯救生命”的大型演唱会在伦敦和费城同时举行,旨在为发生在埃塞俄比亚的饥荒筹集资金。

演出持续了16个小时,共有9万人在现场观看了演出,主办方通过全球通信卫星网络向140多个国家播出了实况,估计总共吸引了近15亿的电视观众,筹集到善款8000万美元。全世界100多位著名歌星参加了这次义演:鲍勃•迪伦、保罗•麦卡特尼、布鲁斯•斯普林斯廷、U2、麦当娜……..
但这次演出真正的主角只有Queen。

下午18:41,温布利大球场,皇后乐队登场演奏了6首歌曲、22分种,正是这6首歌曲的22分种让台下7万多观众为之疯狂,将整个演出掀至高潮。
在现场,弗雷迪引导观众一起无伴奏的拍手、大合唱,是“传遍世界的音符”。Queen的这场演出,被音乐人、记者、乐评人评为为史上最伟大的演出。
这一刻,便是摇滚乐在整个20世纪最为辉煌的背景。

然而,在这辉煌的光影下却隐匿着不为人知的阴影,这阴影逐步扩大,逐渐笼罩了这支不凡的乐队。
80年代末,Queen不再像以往那样活跃,关于Freddie身体状况的传闻也尘嚣甚上,1991年11月23日,Freddie证实了艾滋病的病情,仅在一天后,他就因为艾滋病引发的肺炎而去世,年仅45岁。
其实Freddie早就在1987年被确诊,尽管健康状况日益恶化,但他决定继续乐队事业,这意味弗雷迪必须在保持乐队工作和正常的社交活动下,与病魔进行着不为人知的对抗。

Freddie Mercury时期Queen最后的时光
在这期间Queen乐队成员协力制作了两张Freddie最后的专辑:《The Miracle》和《Innuendo》。
在这两张专辑的创作中,Queen变得更加协作,Freddie能够希望减少彼此的分歧,在自己最后的时光中将Queen凝聚为一个真正的整体。
Freddie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These Are the Days of Our Lives》的MV中:
在他生命最后的影像中,他轻声唱着:
“那是我们生活的日子
生活中的坏事太少了
那些日子都过去了,但还有一件事是真的
当我寻找和发现的时候,我仍然爱你
我仍然爱你“

Freddie的离去并未让Queen乐队分崩离析,Brain May仍和其他成员一起坚持着乐队的创作和演出。

2001年,Queen入选摇滚名人堂;2003年,入驻创作人名人堂;2004年,入驻英国音乐名人堂;2011年,迎来了乐队新主唱----美国偶像冠军Adam Lambert;2018年,Queen获得格莱美终身成就奖。
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在夺得奥斯卡四项大奖的同时,票房超过8.5亿美元,成为有史以来最为卖座的音乐类传记片,Queen乐队也在电影上映后重新杀回Billboard排行榜。
这无疑都证明了一件事:时至今日,Queen仍然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只不过那个属于Queen的摇滚黄金年代却已然消逝,现如今音乐愈发商业、快餐化,资本裹挟着娱乐通过音乐收敛钱财,人气可以靠刷、榜单可以靠刷、销量也可以靠刷,而音乐本身也可以靠后期一遍又一遍地修饰。
我们只是怀念那个纯真的音乐年代,于是我们通过电影来纪念Queen,来缅怀这些用音乐创造奇迹的摇滚英雄,他们在创造美妙音乐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世界,切切实实激励每一个向往音乐的人。
而电影《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成功则印证了这样一个真理:
只有好的音乐才会永远被人们铭记。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