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十三:远方后面,还是远方

2018-12-15 00:00   阅读数:2966

1544357992741533.gif

(本文来源:博望志公众号)


微信图片_20181215202218.jpg

没有人告诉他要怎么去活,
所以他就不说话,看着他们来了又来,走了又走。
——《龙港秘密》
 
 
 
       |  吴欣怡、绿火
     采访 | 吴欣怡、绿火
     摄影 |  大树、老欣、米房cei
 
 
 
本文首发于温州新闻网
 
3月23日,温州「米房·滩涂地儿」是尧十三今年巡演的第三站。浙南倒春寒的天气,下雨,像尧十三的歌里常有的情景。他的新专辑《飞船,宇航员》中有一首长达15分41秒的歌,歌里雨水滂沱,舟车往来,浪潮起落。当晚演出的开场曲,就是这首《龙港秘密》。
  微信图片_20181215202227.jpg
 
小众旧情,大众新欢
 
尧十三的「北纬30度以北」巡演,从今年3月19日开始,始于浙江,一路北上。这期间,尧十三几乎每天都会在微博上和歌迷点赞互动,转发并致谢歌迷为他在演出现场拍摄的照片。作为一名独立民谣歌手,他的微博粉丝有22万。在巡演的城市,有路过的歌迷认出他,兴奋地在他入住的宾馆门外徘徊。
 
去年10月,尧十三发行自己的第一张专辑《飞船,宇航员》,用他自己的话说,因「懒惰幼稚,沉溺想象」,幸得「各路大神相助,拖延半年,录完首砖」。好些年前,周云蓬就向民谣圈子热烈推荐过尧十三。他在2012年出版在随笔集《绿皮火车》中写道:「贵州的民谣新星尧十三,把柳永的《雨霖铃》翻译成了贵州织金土话(《瞎子》),简直是不亚于原文的经典翻译,让你恍惚间感觉柳永就是一个吃酸汤鱼的贵州老表。」导演娄烨对尧十三的回忆是,在一个午后第一次听尧十三的《宝贝,说再见》,「人总是会被那些简单和平凡打动,就像生活,所以喜欢尧十三。」
 
很多人知道尧十三是因为娄烨2014年的电影《推拿》。影片结尾,盲人小马重新获得一些视力,倚着墙往家走,看到深爱的姑娘正在洗头,露出微笑,尧十三唱的《他妈的》响了起来。毕飞宇的原著,每个人物都独立成章,而娄烨的电影选了小马作为叙事的隐线和部分主观镜头。某些方面,小马与尧十三很像,温和清秀,头脑中却藏着狂想。
 
妈妈我爱上一个姑娘
可是她在别人的床上呻吟
我想知道她是不是真的快乐
我去问她 她没有回答
 
《他妈的》是尧十三在大学写的。那段时间尧十三状态极度糟糕,和周遭世界的关系也日益紧张。「所有人都去上课了,我还在睡觉,他们去吃饭了,我起床弹吉他,等他们下午去上课,我才开始考虑午饭到底吃什么。」自由又非常压抑。毕业时他写了一首《他爸的》,「爸爸对不起,我没有考上研究生,因为我已经变成一个孤独狼狈的废柴。」
 
尧十三在大学时,常和一些乐队一起玩。武大搞音乐的,几乎都知道十三哥。一位师妹回忆,有次十三在武大女生宿舍对面的173艺术空间酒吧演出,喊她帮忙提前彩排,「彩排到一半儿他给我们每个人散烟,那根黄鹤楼,现在还在我抽屉里。」
 
那一晚大概来了30个听众,演出结束后,一位听众在日志上写道,「十三哥有点醉了。他给一个深爱过的女孩子打电话,他说等下我给你们做手势,你们就一起帮我喊,你好漂亮啊。然后十三哥在现场用电话给那姑娘直播《不会说话的爱情》,唱到最后,十三哥情不能已,向后仰着头,闭着眼,直至一曲结束。」
 
大学最后一年,尧十三有时候晚上去173艺术空间酒吧,等喝完酒,外面已经天亮。后来各地的演出中,为了缓解内心的紧张感,十三也会喝上几杯,常在唱完歌时酣醉。去年年末,身体实在扛不住,医生命令他必须戒酒。他忍了一个月,之后复喝,后果严重,今年才开始彻底戒了,每天必须定时吃药。
 
3月23号晚上在温州米房演出,师父玮洪连灌五瓶啤酒,观众起哄让十三也吹一瓶。十三说:「我戒了,真的」,拿出一罐药丸和矿泉水,「下面我给大家表演吃药。」 哄堂大笑。
 
微信图片_20181215202231.jpg  
飞船,宇航员
 
演出当天,尧十三接受温州广播电台的访谈邀请。下午三点半,一行人走进电台演播室。尧十三穿了中式对襟衬衣,旧色布鞋上有雨水和泥渍,脸上略有倦意。电台的直播推迟了一会儿。同行的人问有没有人带烟,十三转头问工作人员,演播室外面能否抽烟。得到答复后,他开始散烟,仍是黄鹤楼。
 
尧十三坐在沙发上,笑说,再迟会儿好,我能少说点。电台主持人从演播室走出来招呼,尧十三弯腰,点头致谢——随后的几次采访中,也是这样。对于媒体,尧十三习惯保持礼貌的距离,大家关心的问题总是相似,他也乐于存一套标准答案。
 
这和他以往的样子有所不同。2012年底,尧十三在北京五道口13club,与当时还是「松散民间组织」的「麻油叶」发起过一次民谣演出。他们自制了一个粗陋的宣传视频,在这场号称「农业文明复兴」的运动里,尧十三留着长发,鼻孔里塞了纸巾,冲镜头宣称「要根治美好」。
 
那时候,尧十三用贵州织金方言唱《瞎子》,也唱《二嬢》。每回唱《二嬢》前,他都向观众介绍,这是他在城乡结合部看到的场景:一个流浪汉,穿着破烂衣服,露着股沟,倚着墙根睡觉,而墙上写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现在《瞎子》和《二嬢》都收录进了新专辑。不过《瞎子》谱了新曲,经反复斟酌,配上长笛、木鱼和《楞严经》,成了《雨霖铃》,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今年3月11日,尧十三和乐队受邀参加澳门「隽文不朽」文学节,在国际性文化交流平台上演唱了这几首新编曲目。但尧十三坦言,剧场的表演令他「不幸福」。规矩的座位和直白的灯光,让他有被曝露、被观瞻的感觉。他更熟悉livehouse里那套设备的布置,livehouse让他更自在。「在livehouse里是和观众一起玩的感觉。和一个人玩也很不一样。」演出的时候,尧十三常常抱着琴在台上蹦跳,时不时地扭头看着自己的师父和师弟。
 
尧十三说自己不爱学习,读过的书不超过十本,说「人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学习,是来玩的」。在聊天中却引述了爱因斯坦的「猪栏理想」,认为「人不应该把安逸和享乐,当做生活目的本身」。
 
尧十三给自己的新专辑取名《飞船,宇航员》,「它大概是我内心的一个想法。一开始内心想要追寻的东西,最后得到了以后,它还是不是自己一开始想象的那样?」
 
微信图片_20181215202236.jpg
远方后面,还是远方
 
尧十三本名唐尧,在使用两个不同的名字时,他脑子里的想法和感情有一点区别,目前他正试图找回后面一个名字。尧十三在他「豆瓣音乐人」的曲库下分了两个歌单,一个是「飞船,宇航员」,一个是「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人」的这张歌单里,存着歌曲demo,未名的吉他弹奏曲,偶然的翻唱,以及海浪、鸟鸣、飞机飞过天空的声音。
 
去年,尧十三从辗转三年的北京搬回家乡贵阳。贵阳市思丫河穿流的斗篷山下,本地艺术家宋培伦先生四处收集粗犷的喀斯特岩石,与当地村民一起以原始的手段锤打这些坚硬石头,逐渐垒起一座「石头古堡」夜郎谷。这里集聚了很多本土艺术家,尧十三师徒和他们朋友也住在这儿。2015年5月,贵州的乡土民谣艺人在此地录制了独立民谣专辑《边》,其中就有十三和师弟吗子的作品。
 
回到贵州的尧十三是琴痴。师父玮洪说:「我睡觉的时候十三在弹琴,我起来弹琴,十三也还在弹。」师父玮洪是古典吉他和尺八演奏家,同时也是一位生活家,喝红酒辨产地,闻普洱知生熟,热爱烟草尤甚。师弟吗子,换过不少工作,十三称他是「优秀的音乐人兼厨子」。师徒三人在2012年的贵阳迷笛音乐节上认识,后来又经历一次贵阳的民谣演出,三个人决定要在一起组乐队。2015年6月长沙草坪音乐节,三人首次以乐队形式出场表演。
 
有了乐队,尧十三状态好了很多,「师父教会我很多,我们在一起玩很多东西。」他们尝试各种有趣的乐器,把奇怪的声音素材放进作品。尧十三不愿意别人为自己的风格定名,「我不会在自己的身上扛有任何标志。」
 
网上有一段叫《十三谣》的纪录短片,片子里,长发的尧十三和马頔背着吉他挤地铁。尧十三对这段日子十分怀念,但坚持回家的决定。「离家十年,想家了。马頔和冬野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而我的一切都在贵阳。」尧十三依然会在演出中翻唱麻油叶伙伴的歌,他只要冲着话筒说「接下来,是麻油叶时间」,现场的氛围立刻就会达到高潮。温州站的演出中,尧十三唱了《斑马,斑马》,以及一首声嘶力竭的《海咪咪小姐》。
 
演出结束,尧十三蹲在舞台上,把刚才用的电脑、效果器装进自己的背包里。最近,他每天要重复采访、演出、签售的流程。他曾说模式化的生活会令他发疯,不过他享受这一趟旅行。「每天在不同的城市,哪怕很接近,但如果仔细一点的话,你就都能分出来——人们说的话不一样的话,环境和气候不一样。」他捏了捏自己的鼻子,「最明显的是,每次下车的时候闻到的味道是不一样的。」
 
尧十三把行李背在背上,包的拉链开着。「十三,你的书包开了。」「它坏了,没事儿。」今年,他还要走33座城市。
 《龙港秘密》试听链接


微信图片_20181215202241.jpg

我要评论(评论要求5-500字)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