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属和弦叫“属”和弦?
我们学习古典音乐时都要研究传统和声,它又被称为“调性和声”或“功能和声”——也就是说其所涉及的内容是调性音乐作品里含有“功能”的和声写法,脱离了这个范畴就不再适用了。
对于初学者来说,功能这个词可能不易理解,似乎也没有哪本和声教材给出过简明通俗的定义。
其实功能的意思并不难描述,《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里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功能用来指一个和弦与调性中心的关系(这个术语在调性和声中运用,尤其被里曼使用)”。
还有一些和声教材可能根本就不提功能这个词,而是只用和弦根音在音阶中的音级来称呼和弦,这种差异来源于欧洲音乐史上和声学的两种不同的理论思维——功能理论和音级音阶理论。
在功能理论中,根据与调性中心的关系,每个和弦都具有一种功能。最基本的功能共分三种:
主功能(Tonic)
属功能(Dominant)
下属功能(Subdominant)
按照英文首字母可以简称为“T、D、S”。
主功能的英文“Tonic”意思就是调性音阶中最重要的音,所以中文叫“主”很自然。
但属功能的英文是“Dominant”,意思是“统治的、支配的”——事实也是这样,在调性音乐中属和弦(特别是属七和弦)能够产生一种强烈的进行到主和弦的欲望,由此来确立调性,这个性质充满支配感——而中文叫“属”,带有“依附于、从属于”的意思,和英文含义恰恰相反。
下属功能则指“下”方的属功能,英文是在Dominant之前加了个表示下方的前缀“Sub-”,中文叫“下属”很恰当。
为什么Dominant在中文里不按照原意译成“支配功能”却叫做“属功能”呢?
这可能不是中文翻译的问题,因为“属功能”这个名称似乎并不是从英语翻译成中文,而是从英语(或其他欧洲语言)翻译成日语,再把日语汉字原样引进中文的——我通过一本古旧的中文和声教材得出了这个推想:
在民国十九年初版《和声学大纲》里,作者吴梦非介绍说这本书的“文字说明大都采用日本福井直秋的著作”,而书中对Dominant的称呼就是“属”。
除了作者本人的说明,《和声学大纲》里很多名词都可以明显看出是来自日语。
像Diatonic Scale称为全音阶(现在中文翻译是自然音阶, 全音阶则指Whole-tone Scale),Major Scale、Minor Scale称为长音阶、短音阶(现在中文翻译是大调音阶、小调音阶),这些都是日语里的音乐术语译法。
《和声学大纲》出版于1930年,有的地方说这是中国第一本和声学教材,可能并不确切。萧友梅的《和声学》虽然出版于1932年,但据作者自序介绍萧友梅早在1920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音乐理论时就编纂了“和声学纲要”并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出版的音乐杂志分期刊登。
在萧友梅的书中,Dominant被翻译成“徴”, 抛弃了英文的含义而采用中国传统音乐术语代替,思路一目了然。
有意思的是萧友梅并没有根据民乐的“宫商角徴羽”体系把Subdominant翻译成“清角”,而是按照英文含义在“徴”的基础上加工成“下徴”,中西合璧,饶有趣味。
对比可见萧友梅和声教材里的名词才是中国人直觉的译法,而沿用至今的“主、属”译法则是引自日语。
因此中文“属”字为什么不符合英语“支配”的概念就没必要探讨了,顶多去探讨“属”在日语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日本译者会选择这个字来表示Dominant。
作者:琴辉
来源:知乎
编辑:春央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