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伴图文工具箱
文章工具
合成多图文
生成长图
采集样式
吉他爱好者不怕和弦难按,不怕手指折磨,也不怕曲子难练。怕就怕要看五线谱,真是闻之色变,一眼抓瞎。
说起来,到底是谁发明了这么难看的东西?
五线谱顾名思义,就是由五条线组成的谱。从下往上数,分别是第一线、第二线、第三线、第四线、第五线。线与线之间的间隔,分别是第一间、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
它最早可以溯源到古罗马,那时候的人们开始用符号记录音乐,不过只有一根线,被称作“纽姆记谱法”。
以线为中心点,纽姆符号或上或下,或弯或扭,以此来表示音高的相对变化,这就是最早的“一线谱”。
相信你也看到了,看这样的谱,歌手只能凭感觉去跟音高,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唱准了没,唱的是个啥,非常不利于音乐的传播。
好在转机出现了,1025年,一位名叫圭多·阿雷佐的僧侣从手掌受到启发,把一根线扩展到了红、黄、绿、黑不同颜色标记的“四线记谱法”。有一根线被“关键标记(可能是C或者F)”标明了固定音高。
这样一波操作,音符的精确度就高多了。
这些标明固定音高的标记字母,逐渐演进为我们今天的谱号。比如高音谱号,就是字母G的演进,低音谱号,是字母F的演变结果,中音谱号,则是字母C。
G的演变
虽然历史有关这位僧侣的着墨不多,但这位牛批的音乐家,据说还发明了中古的六度音阶(区别于现在的音阶)和近似的唱名系统,为西欧的音乐表达能力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现在这样的四线谱,还是缺了一点东西的:尽管音高的标识变得更精确了,但这些音高应该唱多久?
于是,音乐家们又引入了新的符号——有着时值功能的音符出现了。
下面这份是15世纪的作曲家Jacobus Barbireau手写的一份谱子。
你可以看到乐谱已经从四线谱变成了五线谱,样子也和现代的五线谱十分接近,并且有了更多的符号。
我们现在看到的五线谱上的音符,都是从这些原始的音符演变而来。具体参照下表:
随着西方音乐的不断发展,五线谱也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功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符号。比如小节,比如连音线,再比如反复记号、调号、升降记号、拍号、速度……
至于为什么谱子的线数最后一直确定在五根?
因为五根线加上四个间,刚好能够容纳下一个完整的八度。剩下要演奏的如果超出范围,在谱外加短线就好。
五根线的五线谱,使用起来最为经济、方便,这也是它被沿用至今的原因。
这么粗粗地捋了一遍五线谱的进化史,你会发现五线谱诞生的初衷,就是为了更加精准地记录音高。
而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五线谱的记谱方式,也在变得越来越精密和科学。
难怪老师总是强调要想学好音乐,就必须学好五线谱,毫无疑问,它更能帮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音乐。
尽管五线谱涉及到的符号非常多,给人一种很复杂的感觉,但其实它就和开车路上的指示牌一样,只要熟悉了最基础的部分,就已经能稳稳上路,真正状况复杂难辨的情况其实很少。
所以,学习五线谱,根本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开得次数够多,新手总有一天会变成老司机!
文章工具
合成多图文
生成长图
采集样式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