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或许能成为中国的Lowden | 吉他测评
hello大家好。又在测评中和大家见面了,这里是吉他世界网。
我们在去年的10月和12月,曾经报道过乌托邦吉他的创始人彭磊。他言行举止中传递出的匠人精神,当时打动了不少人。如果琴友们看过那两期内容,应该也还会有点印象。
不过,当时光聊人品了,还没有见到过实物。琴友们可能也和我们一样,对他的琴有怀疑的地方:
空口无凭,万一是个口嗨党呢?
好在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他的作品。坦白说,一打开,我们悬着的那颗心就放下了。
大家可以一边看测评一边猜这支琴的价格,这是一支全单琴,可以先告诉你它的配置是北美云杉面板,非洲桃花心背侧板,桃花心+玫瑰木的五拼琴颈,以及玫瑰木的指板和琴桥。
经过测量,琴的弦距是:6弦1品0.5mm,12品2.48mm,一弦1品0.48mm,12品1.879mm。
能透露给你的暂时就这些,接下来我们就直奔主题吧!
先来看它的设计。菱形弯曲的琴头中间镂空,指板是银杏叶的缠绕图案,和琴的名字“银杏”呼应。桶身是类似Jumbo的尖缺角桶形,下半部做得很大。口轮花用朽木加鲍鱼贝镶嵌,朽木就是“朽木不可雕也”的那个朽木,利用了它自然形成的纹路,带出艺术感。
两道粗线条的玫瑰木包边,让桶身有像漫画一样的线条勾勒感。整体是一个向上收束的效果,不过因为下部太大了,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重心不稳。但总的来说你可以感受到这把琴背后设计者有着自成一派的审美风格,整体都是比较协调的。
现在市面上有些国产琴,要么搞得花里胡哨;要么直接拿实物复制粘贴,没有经过任何设计;还有的附庸风雅搞西洋风中国风,不懂装懂,结果弄得不伦不类的。
吉他能做装饰的部位很有限,对设计者的审美要求会很高。如果对此没有研究,建议还是克制着点。
我们接着来看工艺。
首先你可以看到它的上弦枕和普通弦枕不一样,带有一根黑色的细线。
这其实是一根小乌木条,是彭磊特意把它嵌进去的。我们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别出心裁的设计,一般不太有人会想到在上弦枕上下这样的功夫。
彭磊在他的制琴文章中写道:“乌木条的密度较大,能够减轻在上弦枕接触点的频率衰减,并改善骨质油性带来的“打滑”声,让吉他的音色更为清晰、饱满、透亮。”
再看下弦枕,其实不用观察得太仔细,你就能发现,它和普通的上下弦枕比起来显得又粗又厚。这又有什么玄机呢?
使用电吉他的时候,我们会通过调整弦长来调节八度音,再来校准整把琴的音准。八度音即每根弦上十二品的音,比空弦音高八度。
在木吉他上,有一些质量不过关的琴,空弦音可能没问题,但到了八度音就偏离了音准的标准范围,这样的琴在按弦时音准就会有问题。
正常品质的木吉他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琴体产生变化,弦长也会发生细微的改变,导致八度音产生一些误差。
而和电吉他不同,木吉他要调整八度音是比较麻烦的。需要制琴师在制琴阶段就为乐手提前考虑到这一点。
彭磊认为,更宽一些的下弦枕,由于和琴弦的接触面积更大,能够接收更多的琴弦振动能量,为吉他提供更多音准调整空间。经过他的计算,乌托邦的下弦枕的平均厚度设定在5mm。普通的下弦枕,平均厚度大概在3mm左右。
我们很难去测试上下弦枕这样的处理能给音色带来怎样的提升,耳朵也还没练到那么细致的程度。
但是仅仅从外观的角度看,毫无疑问这会是乌托邦的标志性设计。即使没有琴头的logo,光看上弦枕这一根黑黑的细线,你也能一眼认出,这就是乌托邦。
而让我们感到无比贴心的,是这把琴对品丝做的处理。常规的琴,把品丝边缘的倒角处理得光滑就已经很好了,再往前一步,就是之前测评慢手的时候,慢手把品丝都做了回缩处理,以免因天气变化造成指板收缩,让突出的品丝割伤手掌。
但是乌托邦做得更为用心,它的品丝不仅回缩,还根根圆润。能够细致到这一步,必须靠工人一根根耐心地磨。
再翻过来看这把琴的琴颈。在之前测评的琴里,楚门也是五拼的琴颈,但这支琴和楚门不一样的地方是:一直拼到了接柄的底部。并且对拼接的视觉呈现也有再设计:原本和琴颈一样笔直的玫瑰木线条随着接柄处的弯曲而弯曲,并渐渐舒展,最后呈顺滑流畅的丝绸状。
拼到楚门那个状态,琴颈就已经够稳固的了。这两根丝绸其实是为了照顾外观,反而增加了工艺的复杂度。但有时候就是这点不显眼细节,才是彰显动人的显眼之处嘛。
弦枕,品丝,琴颈,这三个部位是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但这把琴可以说的点还不止这些。
比如这个尖缺角。缺角的制作工艺我们在之前加百列的测评里提到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尖缺角,一种是圆缺角。圆缺角是侧板直接弯出来的,工艺相对简单一些,也更常见。尖缺角是两块木材拼起来的,它可以比圆缺角弯得更深,让出更多的高把位空间,但也更耗人工,制作难度更大。
再比如琴桥。这把琴的琴桥很长,有18cm,而且形状很像古典吉他的琴桥。
琴桥是整把吉他振动信号的传递中枢,它的材质、长度、位置、厚薄、形状等等因素都会对吉他的发声产生影响。而琴桥的调整,也往往意味着吉他内部的结构会有调整。
那这把琴的内部结构,又都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
从音孔的位置望进去,你可以看到这把琴的背板也使用了X形音梁,而且有许多菱形的木片贯穿着吉他的中线。这应该是属于制琴师本人的独特创造,我们还没有在别的吉他上见到过这样的安排。
往上看,琴颈接合处的加固板呈C形,这是来源于传统的西班牙式琴踵。这种C形加固板比起普通的L形增加了与背板的接触面积,可以使整体的结构更为稳固。
在之前的访谈中,彭磊还提到,他对音梁的径切度也有很严格的要求,要在80°以上。我们在选琴的时候,通常只会关注面板的径切度,一般的工厂琴,又哪里会照顾到小小的音梁呢?
种种细节堆起来,你可以感受到彭磊对吉他的工艺有着非常多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对使用体验则有着极致的追求。
而这把琴的售价,只要3900元,不知道你猜得准不准呢?
你很难在入门价位的全单琴里看到这么细致的工艺。基本上高端线会有的手工成分,这把银杏都具备了。
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其实很好理解,乌托邦的定位是半工厂半手工琴,要想在花团锦簇的国产品牌里快速立足,让用户快速建立品牌认知,推出这样一支做工上乘、又价格便宜的产品,无疑是个高效的选择。
我们认为银杏很好地完成了使命,它所散发出的手工温度,和卡马用机械打造出的高冷感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真可以说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但必须要提的是,这样的温度,可以成为乌托邦吉他最大的卖点,却也可能成为它最大的短板。
人工占比过高,意味着品牌的品控可能会很不稳定。就比如在这把琴的琴头镂空部分,还有琴头和琴颈连接的部分,我们就发现它的内部油漆没有喷涂均匀。这就是人工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虽然我们是撸了好几遍才发现这个问题,但是用户不会总是宽容。
再比如,这一根根感人的圆头品丝,虽说这把是没什么问题,但是别的琴就不能保证了。这也是一个隐患所在。
前面费心费力攒起来的好感值如果因为这点小瑕疵给降下来了,那不是很可惜么?
我们再把目光转到它的产品包装上来看一看。
随琴附赠的东西里面,让我们觉得很新鲜的是这本蓝皮证书。打开来里面是一项项的质检结果,左边签名栏竟然是一个金色的火漆印,这波仪式感可以给个满分好评。
随琴附赠的琴包,打开来内部却是琴箱的形状,还挺特别,关键是还特别轻,皮质摸起来也十分柔软。
翻开产品手册,内部的排版布局很有文艺范,首先展示的就是乌托邦的工艺细节,后面还附有琴头、面板的设计线稿,干净养眼。
官网的设计也是同样的文艺风格,产品展示页和门店展示页做了一个有趣的交互,鼠标挪到相应的位置,原本灰色的区域就会亮起来,有了色彩。
翻翻乌托邦的公众号,里面有关新品发布的信息只有寥寥几条,绝大多数都是彭磊对自己工艺的分享以及制琴的随笔笔记,这也和乌托邦的生产方式相吻合,带有浓浓的个人作坊的味道。
结合这支实打实的作品,你会发现彭磊对制琴有一套完整的认知体系,他的审美、设计、工艺、理念,是一脉相承并且逻辑自洽的,他不单单只有一颗匠心,而是真的具备打造一支成熟的产品的能力。
如果它能够克服我们前面提到的不稳定因素,一直秉持这样虔诚的心态继续发展下去,那么我们用乐观的心态估计,也许它有朝一日,也能具备“中国的Lowden、Santa Cruz”这样能与国外四大手工名琴相提并论的品牌潜力。
说了这么多,本期的测评也终于接近尾声了。
通过前面工艺上的种种,你应该也能发现,彭磊对音色的认知也有一套自己的理念。
他希望能在大众审美和品牌个性中,找到一个声音的平衡点,同时和美式、日式区分开来,发掘另一种音色记忆,让人们一听到这把吉他的声音,就知道是这个品牌。
前面我们已经零星看到了一些弹奏的片段,那么在视频的最后,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把银杏的声音,看看作为一把入门的全单琴,它能有怎样的表现力吧!
试听部分在视频9分53秒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