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儿童音乐学习会半途而废?–––––探寻其心理成因与机制

文娱 2020-4-23 12:00   阅读数:10713

资讯 - 文章内容顶部动图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管沧和他的朋友们

 

 

1

 

身为儿童音乐教育的从业者,我每天要跟各种各样的小朋友打交道。

 

时间久了,便慢慢变生出些直觉来,就像技艺精湛的老司机,只需一眼,就能看出故障车辆哪儿有了毛病。

 

面对素未谋面的小朋友,只需几句话的功夫,我大概就清楚TA是个什么性格。

 

如今学音乐的小朋友很多,但能够坚持的还是少数。

 

 

 

一些小朋友在初期心里就有些抵触,迫于父母的压力不得不学,这种的,多半在与父母的争执与吵闹中无疾而终。

 

另一些小朋友带着兴趣选择了这门乐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慢慢冷却,弹琴变成了任务和拖累,直到放弃,心中还颇有几分解脱之感。

 

为什么明明热情满满的开始学习乐器,最后却选择放弃?

 

我跟一些老师讨论过这个问题,得到回答无非是

 

三分钟热度,很正常

 

开始学的时候高估自己,结果吃不了练琴的苦

 

这些都是非常中肯的答案,但并没有接触到这个问题的核心点。

 

而这些问题本来是可以得到解决的,正如那些选择半途放弃的孩子们,本来是可以继续走下去的。

 

 

 

2

 

在对人类学习行为模式的研究分析中发现,学习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无法获得及时的反馈

 

而小朋友热情丧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反馈

 

而面对没有期望反馈这一事实,常常有两个选择。

 

要么是困惑与痛苦,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

 

要么是理智的反省自己的期望值是否属于合理,结合实际情况调整

 

而小朋友是没有办法像身经百战的大人一样,理智的选择后者,让自己的学习模式更为科学。

 

更何况就算是很多大人,也没有这样冷静的自我觉知能力。

 

 

 

在痛苦和迷惑中彷徨的小朋友也没有办法像成人一样,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妈妈,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很努力的练琴,却没有我想要的效果呢?

 

我也很想弹的跟老师一样好,但我做不到,究竟是方法错了?还是我并不适合学乐器?"

 

小朋友做不到这么逻辑化的表述,他只会也只能说:

 

妈妈,我不想学了

 

3

 

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反馈的一个最关键原因在于

 

学习者大大低估了演奏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重复练习次数

 

重复,是陌生到熟悉的唯一方法。

 

从运动神经学来说,重复练习是,人的身体在克服动作从泛化到自动化的过程中,大脑皮层对于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所造成的阻碍。

 

而具体需要重复多少次,因人而异。

 

有的人可能需要十次,有的人可能需要三十次,有的人甚至可能需要一百次才能真正克服阻碍。

 

而从我的观察来看,在进行音乐学习的小朋友们总是大大低估自己的重复次数。

 

 

 

而足够的重复只是第一步。

 

如果要给重复加一个前置,那就是“正确的重复”,更进一步,则是“精准且正确的重复

 

在我教过的学生中,能够做到“精准且正确的重复”,甚至是仅仅做到“正确的重复“的孩子,没有一例是半途而废的。

 

这意味着,那种每天吃完饭,坐在电视面前,抄起琴心不在焉的拨弄一个小时,就觉得自己“练”了一个小时。

 

那种虽然坐着练琴,但脑子里想的却是结束了跟谁出去玩的“练琴”,根本算不上努力

 

4

 

除了低估了重复所需要的次数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

 

“短期期望值超出合理阈值”

 

对于练习重复次数的低估,是因为希望自己能够通过低次数的练习就获得大幅度的进步,这也是这些小朋友最终丧失热情的原因, 因为这是不可能的

 

 

 

每天重复的练习,一定会让自己的技艺有所提高(当然,前提是你的老师是位合格的老师,能够帮你制定正确的练习内容),但这些练习都不是立竿见影的。

 

很多时候你自己也没法判断,但你要相信,你的手指在慢慢适应乐器,你的神经在不断突破大脑皮层的阻碍。

 

安之若素的接受每日的成长,才能在某天厚积薄发,朝音乐的本质更进一步。

 

5

 

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的常常只是孩子出现问题所折射出的表象,跟随表象,去质问,去解决,无疑是刻舟求剑。

 

探寻产生现象的深层逻辑,去理解孩子的心理,我想才是更有效的办法吧。

 

 

 

要知道,虽然我们常常把“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句话挂在嘴边,但这句话可不只是说说而已。

 

 

责编:荣幸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管沧和他的朋友们

(长按可阅读原文)

我要评论(评论要求5-500字)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