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18年了,我们为什么还要怀念黄家驹?

深度 2018-6-12 14:54   阅读数:39101


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

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

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6月10日黄家驹出生,

6月30日他离开人世,

所以整个六月都属于黄家驹。



每年一到六月份,大家都会发文怀念黄家驹,怀念这个曾给了很多人激励,让他们在困苦的时候走出逆境的人。


他在《海阔天空》中唱道: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海阔天空》——Beyond(点击播放)


没有任何一首歌会像《海阔天空》一样,不论何时何地唱起都会有人应声合唱,在烟雾缭绕的KTV、酒过三巡的大排档、异国他乡的街头、香港的大学生运动和游行中、甚至是上万人的体育场。


它将互不相识的人们连接在一起,超越语言与音乐的范畴,成为信仰与力量,黄家驹也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



近年来,对于黄家驹和他的Beyond,出现了很多的质疑和嘲讽,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声音:



随着黄家驹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些声音渐渐多了起来。


1993年黄家驹离世,现如今2018年,已经相隔了整整25年,25年对于一个人来说足够长远。


就像这质疑中写的那样,现在能在这里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恐怕绝大多数都不曾看过真实的黄家驹,有许多在他去世的那一年都还未出生,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还要怀念黄家驹?




罗大佑曾写过《家驹为什么会死》一文来悼念黄家驹的离世,在文章中他写道:


“家驹一直坚持一点,就是创作自己的音乐,很不幸的是,香港是一个极其不尊重音乐的地方,Beyond坚持原创,因为他们知道这不只是风格的问题,更是一个尊严问题。黄家驹之后,香港再无音乐人。



Beyond活跃的那个年代,正是香港乐坛所谓的黄金年代,彼时香港乐坛才人辈出,从“谭张争霸”到后来的四大天王、百家争鸣,整个香港乐坛似乎一片繁荣景象。



但如果翻开歌词本则不难发现,在当时的香港乐坛,原创音乐、原创歌手寥寥无几,红极一时的歌手,大都凭借翻唱日文歌曲而走红,而一些耳熟能详的歌曲,很多都是翻唱版本。


绝大部分香港流行歌曲都是翻唱歌曲


日本流行音乐几乎被香港翻唱个遍,甚至有人说,一个中岛美雪养活了半个香港音乐圈。


而当我们翻出Beyond的专辑时,却不难发现几乎所有歌曲都是乐队自己的创作,Beyond从开始就拒绝翻唱,在他们看来,那根本不是乐队所该做的。


作为乐队灵魂人物的黄家驹,一生更是创作了七百多首歌,我们只不过才听到其中一百多首。



当时香港的音乐人,也不乏有能够原创的,但是即会作曲、又能唱歌、还会写词、吉他又弹得不错的,除了黄家驹,很难找到第二个人。


非但如此,如果你知道关于他的故事,会发现他其实没有接受过任何音乐训练,所有的才能几乎是靠自学得来的。


童年的黄氏兄弟


甚至连他的第一把吉他都是捡来的,他从邻居搬家留下的垃圾堆中捡来一把破吉他,这成为了他的第一件乐器,那年他才17岁。


年轻的黄家驹


他当过办公室小弟、装修工、布景员,可他业余的唯一娱乐,就是吉他。


业余时间的黄家驹每天早上都光着上身、穿着底裤开始听唱片,听完唱片就开始练吉他,从白天练习到黑夜,这是他的固定功课。


饿了没有钱吃饭,就买面包蘸白糖吃,他丝毫不觉得辛苦。


有朋友回忆说黄家驹是静不下来的,他手里有什么乐器,就演奏什么乐器,黄家驹和朋友们就在音乐声中交流,一整夜都不会停歇。


 黄家驹早年招聘队友的告示


1983年,恰好《吉他》杂志举办一个吉他比赛,黄家驹在琴行老板介绍下认识了叶世荣,两人邀请了朋友一起成立了乐队参赛,黄家驹给这支乐队起名叫Beyond,也就是超越的意思,因为当时参赛的乐队都是翻唱,而只有他们才是原创摇滚乐。


黄家驹所参加的吉他大赛

早期Beyond乐队


后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痴迷的黄家驹成为了香港最优秀的吉他手之一,Beyond也在1986年凭借《大地》一炮而红。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大地》,大多会被黄家驹那段吉他solo所震撼。


《大地》——Beyond(点击播放)


再后来Beyond到红馆开唱,成为了香港音乐史上最成功的乐队。


黄家驹时期的Beyond发行了数十张专辑,纵观这一百四十多首单曲,除了像《半斤八两》这样致敬前辈的极少数翻唱,其余作品悉数是乐队的原创,绝大多数都来自黄家驹的创作。



与此同时黄家驹还为谭咏麟、周华健等歌手创作了二十余首歌曲,可以说黄家驹凭借自己的努力,让那个翻唱成风的香港乐坛留有一股原创的清流。


原创,这个词伴随着黄家驹和Beyond的整个光辉岁月。


如同罗大佑说的那样:

“不只是风格的问题,更是一个尊严问题”



《光辉岁月》——Beyond(点击播放)


Beyond虽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维持原创的他们在香港却难以为继。


因为做原创音乐,起码要消耗乐队一半以上的时间和精力,而别人只要抄抄歌,张张嘴就行。这是一种完全不公平的竞争。


1990年,他做了一张唱片样板,却被公司全部否决,无奈的黄家驹终于对香港乐坛彻底失去了信心,他决定离开娱乐化的香港,去追寻他真正想要的音乐。


很多人说《命运是你家》就是他真实的写照:“天生你是个不屈不挠的男子 ”


《命运是你家》——Beyond(点击播放)


1992年Beyond在日本演出


就这样,1991年黄家驹带着乐队远赴日本,没想到,这一去竟是永别。


“香港没有乐坛,只有娱乐圈”

黄家驹走之前,只丢给香港乐坛这么一句话。


1993年,黄家驹在马来西亚的最后一场演唱会



娱乐化的香港乐坛从未流行过摇滚乐,虽然黄家驹一直觉得摇滚应该更为主流才是。以摇滚为代表的Beyond能够进入主流视野,多少有点出人意料。


以至于有人和国外音乐人交流时,说黄家驹和他的摇滚乐队开始是边缘乐队,后来才占领了主流舞台,老外都很奇怪,摇滚怎么会边缘,不是一直是主流吗?



除了娱乐化的市场外,在Beyond 的歌词作者刘卓辉看来,大众审美的水准单一低下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华人听音乐的水平停留在卡拉OK的水平,很少有人用耳朵认真去听,男歌星们都软绵绵的,太小男人心态了。” 


刘卓辉和黄家驹


在一个大众审美单一、翻唱成风、拿来主义盛行的“黄金年代”凭借并不主流的摇滚,取得如此的成就,这也从一定层面反映了Beyond的不易和传奇。


假使香港乐坛能足够支持他,他没有去日本,黄家驹绝对能成为走得更远的英雄,步入更高的殿堂,只可惜一切戛然而止。


Beyond在日本期间


讽刺的是,香港乐坛曾经如此,而在如今的大陆、乃至整个华语乐坛则尤为甚之,现在的环境变得更为娱乐化、单一化,现在各种各样的组合不是乐队,乐队是想表达内心的想法,对生活的看法,而组合,只是把几个唱歌的商品放在一起。


有时候甚至连唱歌都不再重要了,比如某组合鲜肉能刷爆头条不是因为音乐作品,而只是因为他留了胡子。



歌手火不火不靠唱歌也不靠作曲,靠的是长相、八卦、还有炒作的能力。


每年颁奖礼上当选最佳歌手的都只是当红艺人,入选的歌曲依然是翻唱歌曲 ,内容大多粗俗、空洞、冰冷、无趣,艺人自己也不会专注在音乐上,歌星跑去拍电影、拍电视剧、参加综艺真人秀,电影明星又过来唱歌。


就连圈内的大佬也不尊重音乐,只是以音乐形式去迎合市场、娱乐大众,呈现给大众最为庸俗简单的东西,收割一番崇尚娱乐的拥趸。


至于音乐本身,根本不去关心也不在乎,

到最后,音乐成为了娱乐的消遣品。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所以你问我为什么要怀念黄家驹?


在黄家驹的身上没有毫无意义的娱乐,他创作的歌亦是如此,没有暧昧、故弄玄虚,也没有学院派的华丽精致,鲜明简朴无修饰。


Beyond的歌涉猎广泛、叙事宏大,从政治到种族、从非洲局势到历史问题、从少年心气到儿女情长、从都市顽症到弱势人群。


在非洲的黄家驹


他写《城市猎人》,描述一个孤独而冷峻的神秘人,

他写《大地》,表达海峡两岸情怀,诉说家国情怀,

他写《农民》,讲述大陆历史遗留问题;

他写《长城》,借古讽今,反思民族主义,

他写《海阔天空》,则是对于理想和自由的追求,

他写《光辉岁月》,向被关押了27年的反种族隔离斗士曼德拉致敬,

他写《AMANI》,呼吁世界和平,反对战争。


《AMANI》——Beyong(点击播放)


正是因为黄家驹的歌建立在原创的基础上,他才可以借由音乐的形式来自由地诉说,黄家驹想传达的是在歌曲背后想要告诉每一个人的精神:和平、爱和自由,这大概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



从某种程度来说,黄家驹,已超越了音乐本身,也超越了简单的定义,不管通俗世界是否承认,黄家驹确实对许多中国人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象征着一种音乐的文化精神。


就像切格瓦拉、约翰列侬、一样,代表着我们为之向往的理想主义,如同信使一般传递着那些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信念。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怀念黄家驹?

因为在这个没有音乐、娱乐至死的年代

我们依然对音乐爱得深沉!


返回首页



我要评论(评论要求5-500字)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