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及其演奏者400年——历史沿革初探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古典吉他资讯与赏析
本文选自《国外音乐资料》
第10辑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7月)
近数十年来,个人音乐活动的需要与日俱增,吉他受益之大,前所罕见。今天,它属于全世界演奏人数最多的乐器之列,吉他爱好者仍在不断增加。这种乐器如此流行,然而,人们对其起源与发展,却是那样无知,委实令人吃惊。这里依据重要的人名、日期和事实,理出一条自古至今的发展线索来,并分阶段予以说明。
史前时代与乐器形状
吉他真正的历史发端之日,乃是最早的历史材料明确规定这种乐器及其音乐的用途之时。类似吉他的乐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证明这一点的,除其他图画外,主要有:九世纪所谓斯图加特赞美曲集上的袖珍画,西班牙圣地亚哥德科姆波斯特拉天主教堂里的雕刻(十二世纪)和其他圣教建筑物上的雕刻,以及意大利中部奥尔维耶托天主教堂里的壁画。中世纪的文学资料提到的“guitarra”(吉他),是诗琴以外自成一类的乐器(见古法兰西韵文体预言性的《玫瑰故事》,1236年左右)。1484年左右,约翰内斯·廷克托里斯描述过一种据说是在西班牙发明的乐器,就其大小与形状看,显然不同于已经达到了一定完善程度的诗琴。其特征可概括如次:一个平面箱形体,腰窄,呈“8”字形,其上有琴颈,由边板使之界限分明,琴颈上有弦若干根,绷在弦轴板背面的弦轴上。腹板中央为发音孔,孔下方用胶粘着一块固定琴弦用的横板。琴弦用手指或拨子弹拨,也用弓拉。
早期资料
现存的最早的资料,出自十六世纪上半叶乐谱印刷业兴旺之初。在西班牙,出现了上述乐器的本国变种,六弦比乌埃拉(Vihuela)。在短期内,印刷了一批专为这种乐器写的乐曲,并采用拨弦乐器所通用的“字母或数字记谱法”来记谱。
1536年,巴伦西亚的路易斯·米兰编印了《乐宗一一手弹比乌埃拉曲谱》。在紧接着的四十二年内,编印了无数比乌埃拉曲谱。有两位编曲者是把比乌埃拉与吉他区分开的。穆达拉在他的第一本曲谱最后收入了“为吉他演奏的作品”;富恩利亚纳的第六本曲谱完全是为四度吉他演奏的作品。富恩利亚纳在曲集前言中称吉他为四度比乌埃拉,这清楚地表明了两种乐器的亲缘关系。
曲谱的大量编印,当时的理论家在著作中提到这种乐器,这些事实都使人推断出,比乌埃拉和吉他在西班牙广为流行,从而兴起了一种专门的音乐,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水平。
但是,到十六世纪中期,数字或字母记谱的吉他曲谱才似洪水般涌出西班牙国境。首先,最积极的是法国编印者。1550至1553年,居伊奥默·莫拉耶在巴黎编印了四本吉他曲谱;1551年,西蒙·戈利埃出版了他的《第三本吉他曲谱》(前两本失传);阿德里恩·勒·鲁瓦和罗伯特·巴拉德从1551至1578年出版了不下七本。
比利时音乐出版商皮埃勒·法莱瑟分别在1570和1573年出版了两本吉他曲谱。1568年,英国出版了第一本吉他曲谱,出版者约翰·罗博瑟姆,题为《吉他弹奏简明教程》(未保存下来)。1549年在意大利出版的梅尔基奥雷·德·巴贝里斯的《诗琴曲谱》中,附有“为七弦四度吉他演奏的”四首幻想曲。
唯一的德国作者是奥格斯堡的格雷戈尔·布赖辛,1553年,他由巴黎勒.鲁瓦和巴拉德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吉他曲谱。可用以佐证1800年以前吉他发展史的德国资料寥寥无几。
十七世纪
1600年以后,吉他演奏大大发展。尤其在意大利,从这个时期出现的大量乐曲中,形成了一批保留曲目。在西班牙,比乌埃拉曲谱逐渐不再印行;1586年后, 在巴塞罗那出版了胡安·卡洛斯·阿马特的《西班牙吉他曲谱》,并在意大利广为流传。
那不勒斯出版的第一本曲谱是在1601年。希皮奥纳·切雷托在他的《音乐演奏》一书中谈到了四度吉他的各种弹奏法,他还举出一些作品,(说明吉他所没有的低音可用高八度来替代。这种弹奏法一直保持到今天。
对吉他音乐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基罗拉穆·蒙特萨尔多1606年在佛罗伦萨发表的《新发明的数字与字母记谱法,西班牙吉他用》。虽说蒙特萨尔多已有前驱者,即西班牙人阿马特,但是,他的以字母为基础的和弦记谱法却带来了突破。这种字母,也称为Abece-dario,用一个字母表示和弦、拨弦方向,也部分地表示节奏。这主要用于和弦伴奏。
蒙特萨尔多的这种和弦指法系统不久又得到发展。通过外加的符号,让吉他演奏者弹各种和弦。在意大利,吉他经常用作给声乐作品弹和弦和打节奏的伴奏乐器。这种发展,无疑受到1600年以后兴起的单音原则和数字低音实践的有利影响。而恰空、帕萨卡利亚和福利亚舞曲等器乐曲的形成,吉他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沃尔夫冈·伯蒂歇尔曾为《音乐今昔》百科辞典列了一张内容丰富的表格,包括保留下来的这种记谱系统的曲谱。他着重提到了少数几个吉他演奏者,他们的作品采用和弦和单音混合字母记谱法,并对此后的发展起了决定作用。
乔万尼.巴蒂斯塔·格拉纳塔于1646、1650、1659、 1674和1680年在波洛尼亚出版了混合字母记谱法的曲谱,其中有吉他和弦乐器的室内乐曲。卢多维科·龙卡利斯1692年作的《泛音幻想曲》,是为巴罗克五度吉他而作的最佳作品之一。
真正对欧洲起作用的,是弗朗切斯科.科贝塔。他1615年生于帕维亚,后在波洛尼亚和曼图亚宫廷当教师,之后到处漫游。他在巴黎、布鲁塞尔、汉诺威、维也纳、马德里和怀特霍尔宫廷演奏,与路易十四有交往。
1681年,他在巴黎逝世后,整个欧洲都有人伪造和复制他的吉他乐曲。在与他同时代的西班牙吉他演奏者中,他是最优秀的一个。
科贝塔的高足是凡尔赛宫里的罗伯特·德·维塞,他本人也因创作了杰出的吉他作品(巴黎,1682和1686年)而闻名。这些乐曲至今犹属于巴罗克时期最佳作品之列。可以说,继科贝塔之后,建立了一个法国吉他演奏者学派。
这个世纪最杰出的人物是西班牙人加斯帕.桑斯。他在《西班牙吉他音乐训练》(萨拉戈萨,1674年;到1697年出 了八版)中,收罗了当时西班牙的保留曲目。继桑斯之后,有卢卡斯·鲁伊斯的《音乐指南》(1677年),和F·盖劳的《和谐的诗》(1694年)。
如前所述,德国的乐谱资料留下来的甚少,且多半是上述知名演奏者的作品。
十八世纪
这个世纪的历史上有不少吉他演奏者,足以证明吉他发展的连续性。波希米亚伯爵扬·安托宁。洛西·冯·洛辛塔尔(约1645- -1721年),他除演奏小提琴和诗琴外,也演奏吉他,并遗留下几首吉他曲。
布鲁塞尔宫廷小提琴师弗朗索斯·勒科克出版了《吉他曲汇编》(1729年),使吉他演奏在当地贵族中成为髦。奥拉宁的威廉四世之妻,安娜公主搞了一套《诗琴曲集》,其中收有用法国字母与数字记谱法记下的五度吉他舞曲。业已提到过的弗朗索斯·坎皮翁(特奥尔贝和吉他教授、大师,皇家音乐学院执事),在两篇关于数字低音的论文里,抬高吉他的地位使与诗琴和特奥尔贝平起平坐(巴黎,1716 与1730年)。
非常重要但至今仍不为一般人所知的,是一个包括287首曲子的手抄谱本,系纳坦纳埃尔·狄塞尔在1736至1744年间抄的。狄塞尔(可能在德国出生)是丹麦弗里德里克四世王宫里的诗琴手。
世纪中叶过后不久,米舍尔·科雷特出版了他的两卷本吉他教程《阿波罗的魄赠》(巴黎1762/63年)。科雷特书中的谱例,既用数字和字母,也用符号记谱。后来的法国吉他演奏者都采用这种二者并用的记谱法,以此逐渐地完成了到音符记谱法的最后过渡。
安东.贝勒克斯在他1773年出版的《吉他演奏法》中,其记谱法还是既用音符,又用已成古董的数字与字母。这后一种方法在1781年出版的皮埃雷一约瑟夫·贝隆的《吉他最新演奏法》中,已完全被弃绝。安东尼·马瑟尔·勒穆瓦纳在1790年左右引进了六弦吉他,而直到贝隆时代为止流行的一般还是九根或十根弦的五度乐器。
在其他弹奏吉他的国家里,也完成了向六弦吉他的过渡,并进而向现代吉他发展。
一般说来,到1800年左右,音符记谱法代替了数字与字母记谱法,六弦吉他取代了五根双弦的吉他。由此开始了吉他演奏的新的繁荣时期。从费尔南多·费兰迭雷斯的《西班牙吉他弹奏法》(马德里,1799年,为六弦吉他用),可以看到这一趋势。
作者在书中开列了他的作品名单,其中有专为吉他写的或使用吉他的作品。可惜这些作品都已失传。如果它们还保存下来,我们就可以由此了解1800年以前吉他演奏者的音乐实践了。
十九世纪
维也纳古典乐派和比德尔梅埃尔时期使吉他的发展达到新的顶点,给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原因有三:
一、过时的字母与数字记谱法终于被废弃,并采用音符记谱法。
二、五根双弦被六根单弦所取代,这样一来,这种乐器就更加易于弹奏了。
三、著名吉他艺人在公众的音乐厅里演出。
由于法国大革命及其社会与政治影响,音乐生活日益从贵族的音乐沙龙转移到公众的音乐厅里去,这时的音乐厅已允许任何人进入。这给独唱独奏者带来好处,也给吉他带来有利条件。
著名吉他艺人大都是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毛罗·朱利亚尼(1781-1829)不但举行独奏音乐会,还同洪梅尔与迈泽德-起举行“金币音乐会”,或同莫舍勒斯合伙。
他的作品达150部(其中有3部吉他与管弦乐队的协奏曲),有一部分至今还是演奏者的保留曲目。1805至1819年,他居住在维也纳,影响极大;因此,在这里聚集了无数吉他艺人。
约瑟夫·楚特说,这是维也纳吉他艺术的辉煌时代。符腾堡人西蒙·莫利托尔,1802年到维也纳,认为当时吉他艺人的演奏和作曲风格是业余水平的,并以改革者自居。
会做生意的出版商兼作曲家安东·狄亚贝利也一起赶浪头,写了吉他奏鸣曲、小奏鸣曲、室内乐和歌曲。
蒸蒸日上的大都会巴黎是另一个吉他中心。
意大利人M·卡卡西和费迪南多·卡鲁利、西班牙人迪奥尼索·阿古亚多和费南多·索尔不时地到巴黎落脚,由此出发,在欧洲作旅行演奏。阿古亚多和索尔还写教科书、练习曲和独奏曲,继续发展早期西班牙吉他传统。
在全欧洲,从伦敦到彼得堡,从那不勒斯到斯德哥尔摩,到处有吉他热。会看风头的音乐出版商瞧准了这种情况,出版了大量供爱好者用的曲谱。这些曲谱象洪水一般淹没了市场。吉他易学以及浪漫嬉游之风,导致作曲家写作越来越简易和肤浅轻薄的音乐。十九世纪中叶,维也纳国立皇家图书馆因存书地盘不足,决定销毁全部吉他乐谱资料。
另一方面,吉他艺人意欲与大事扩张的钢琴演奏竞争,创作了技巧愈益高深的曲子,而不再顾及这种乐器的特性。脍炙人口的歌剧曲调被改编成难到吓人地步的变奏曲,把交响曲缩编成吉他曲。末了,理查德·瓦格纳的《坦豪塞》中的朝圣者合唱,也被改编为吉他独奏曲。
十九世纪的吉他艺术为自己掘了坟墓。众多的吉他演奏者和作曲者中,只有少数几个留得身后之名,他们是真正严肃地致力于这种乐器的演奏与创作,并发展了他的传统。索尔的学生拿破仑.科斯特便是其中之一。还有卢伊吉·勒格纳尼,他的36 首狂想曲(包括所有的大、小调调性),作品第20号,今天犹在演奏;马尔科·奥勒利奧·扎尼·德·费兰蒂,他的歌唱性演奏曾使柏辽兹为之倾倒;吉乌利奥.雷贡迪,居住在英国,差不多在欧洲所有的宫廷里都演奏过。无数德国吉他艺人(其中有J.K.梅尔茨),努力维护他们的乐器,但均无突出地位可言。
尽管如弗兰茨.舒伯特、卡尔.马里亚·冯.威伯,或尼科洛·帕加尼尼在他们的少数作品中还想到采用吉他,但是大多数重要作曲家(尤其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完全摈弃这种乐器。吉他的发展仅靠多半演奏自己作品的艺人,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
1850年以后,吉他的发展在西班牙逐渐转到新的轨道上。基本条件是乐器构造的革新。西班牙吉他制造者A·托雷斯综合了五花八门的制造法,造出一种新式吉他,能发挥出前所未知的音量。这种尺寸比例标准化的“托雷斯型”,至今仍标志着改革的方向。
弗朗西斯科.塔雷加(1852--1909年) 是阿古亚多以后演奏传统的革新者。他的功绩是用新的运指法,完全凭吉他的音响可能性弹奏出音乐来,这样,就比以往更好地显示出这种乐器的特性。在这种意义上,塔雷加创新的结果,堪与同时期内典型的浪漫派对钢琴或管弦乐队音响的发展相比拟。
但是,这些革新到二十世纪初才充分发挥作用。塔雷加最能干的学生与拥护者继续发展他的原则,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这些原则普及了。在这个圈子里,达尼埃尔·福泰亚、米古埃尔·略贝特、埃米利奥·普霍尔和安德雷斯.塞戈维亚,都是国际闻名的。现已八十五岁高龄的塞戈维亚,仍在世界上被尊为偶像,他的名字与本世纪吉他艺术的“起飞”是分不开的。
二十世纪
1900年以后,吉他的发展一方面是不统一,一方面似疾风暴雨。在德国,吉他和新兴的混杂乐器诗琴吉他起初同青年运动联系在一起。
传统的吉他演奏法似乎是不可企及的。自塔雷加的学生从西班牙来开了独奏音乐会便纠正了这种错觉。这种交往的重要结果,是乐器制造的变化。
诗琴吉他与小型的、窄音域的漫游吉他被西班牙托雷斯吉他所代替。能干的德国乐器制造者仿造那些大受欢迎的艺术家的吉他,不久就制造出上好的新式吉他(如塞戈维亚多年来就用慕尼黑吉他制造者赫尔曼.豪塞作坊的产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处都建立了弹拨乐协会,过去的“浪游者”绝大多数加入进去。协会会员们逐渐找到一种“独特的”演奏方法,并至今还致力于民间的诗琴演奏法。
不加入曼陀林或弹拨乐队的人,便寻找自己的道路。E·施瓦茨-赖夫林根成了柏林地区吉他演奏者的中心人物。“室内演奏能手”H.阿尔贝特成为慕尼黑和南德的宿将与楷模。
吉他艺术进一步发展的真正酵母是安德雷斯.塞戈维亚的活动。新的吉他乐曲的产生,应归功于他的首创精神。
原来缺乏音乐上有价值的和符合乐器特性的作品,是吉他艺术繁荣的最大障碍。(朔特.迈因茨出版社的吉他文献室保存了成百种各个时期和各种风格的版本。
它于1926年指出,上述作品充其量只有二十首。)塔雷加以前的吉他演奏者都自编乐曲,略贝特、普霍尔和塞戈维亚也因缺乏合适的音乐会曲子而自已改编或创作。
到了两次大战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趋向,即转而由作曲家创作。
1920年西班牙作曲家马努埃尔·德·法雅创作了印象主义的《克洛德·德彪西逝世纪念曲》。1924年阿诺尔德·勋伯格写了小夜曲,作品第24号,室内乐伴奏加曼陀林和吉他。
1927年产生了安东·威伯恩为歌唱、升E调单簧管和吉他写的三首歌,作品第18号。1928年维也纳人阿尔弗雷德·乌尔写了小提琴、中提琴和吉他三重奏。熟悉吉他的巴西人埃托尔皮利亚-洛沃斯(即维拉罗伯斯)在1929年写了十二首吉他练习曲,塞戈维亚称它们的意味不亚于肖邦的钢琴练习曲。
1932年产生了约翰·内波莫克·达维德的长笛、中提琴、吉他三重奏。弗兰克·马丁、耶基斯·伊贝特、达里乌斯·米尔豪德、热昂·弗朗塞斯或阿尔贝特·鲁塞尔都创作了新的吉他乐曲。
意大利人马里奥·卡斯泰尔努奥沃-泰德斯科是晚期浪漫主义的倡导人之一,他创作了许多杰出的独奏曲,而费德里科·莫雷诺-托罗巴、费利佩·佩德雷尔、约阿金·图里纳、马努埃尔·马里亚·庞塞等则创作了具有他们故乡西班牙民间音乐特色的作品。约阿金·罗德里戈在1939年写了吉他与乐队的《阿兰胡埃斯协奏曲》,风行一时,至今不衰。
这些和后来一些作曲家的新创作对吉他发展的意义,未得到足够的估计。吉他长久以来只是一种伴奏乐器,现在成了有特性的乐器。最后与充分的解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方面是幸存下来的艺术家探索并找到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道路,另一方面是全世界新人辈出。塞戈维亚为促进吉他艺术的发展,每年在锡耶纳和圣地亚哥德科姆波斯特拉举办进修班。无数青年吉他演奏者在参加这种夏季进修班以后,要求得到“塞戈维亚的学生”的头衔,真正得到的却没有几个。
生于1941年的英裔澳大利亚人约翰.威廉斯,无疑是当今国际吉他艺术的拔尖人物。他演技出众,曲目极广,从文艺复兴到古典到现代,从民间音乐到流行音乐, 无所不包。英国人朱利安·布里姆的活动,对当代吉他艺术所起的作用,可与二、 三十年代的塞戈维亚的作用相比拟。他于1964年首演的本杰明.勃里顿的夜曲(作品第70号),已成为衡量当代吉他音乐水准的作品。西格弗里德·贝伦德于1952年在菜比锡与柏林举行音乐会,他是有国际声誉的唯一一个德国吉他演奏者。现年五十一岁的纳西索·伊贝斯从1961年起用他自己改进的十弦吉他演奏。从此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七弦、八弦和十弦吉他,主要演奏古代诗琴曲。
回顾与展望
今日之吉他艺术,可谓五花八门。吉他制造的工艺也飞跃发展(如若没有这种发展,某些作品及其演奏就无可能)。成立了国家与国际吉他协会,继而出版了专门刊物,从日本到美国都有办得很出色的这类刊物。甚至音乐学和音乐研究也日益注重介绍一些杰出人物,并发掘古代吉他曲。如普霍尔就使古代西班牙的比乌埃拉琴得到新生。演奏方法和教学方面的发展也不可忽视。吉他甚至闯入了幼儿音乐教育的领域。
这一切,若没有挤满全球音乐厅的狂热者大军是不可想象的,吉他差不多成了他们旗帜上象征某种世界哲学的标志。作为音乐厅乐器的吉他,只是“冰山之巅”,而冰山本身只是演奏吉他的青年。1978年8月16日,苏联“前进三号”宇航员拿着吉他站在宇宙飞船甲板上,他的这一抉择远不止是一种象征性的意义。
今天,进入“吉他黄金时代”的前提已经具备,前景乐观。
非乐 摘译自西德《音乐》杂志1979年第1期,作者:于尔根·利贝特
文献收藏者衡阳老何:何明生
何明生,1984年8月毕业于衡阳师专中文科(现衡阳师院中文系),现供职政府机关湖南省音协会员,湖南省音协吉他专委会理事,衡阳县音协副主席,上海吉他艺术协会专业会员,中国音协吉他学会会员,衡阳市音协吉他专委会技术顾问(前任副会长)。
自小跟兄长学吹口琴,1982年开始接触吉他,1984年 8月开始自学古典吉他演奏,11月参加广东吉他名家郑玉棠开设的吉他函授学习,并于一年后毕业。1984年12月朱明宝( 1984年上海吉他大赛古典组一等奖获得者)来衡阳演出得到他的指点。1986年8月专程赴上海红棉吉他艺术学校向何震东老师( 1984年上海吉他大赛评委,上海吉他协会理事, 《青少年学吉他》一书的作者)学习吉他。
1987年参加由湖南电视台、《年轻人》 杂志社、湘潭电机厂团委、湘潭纺织印染厂团委等四家联合举办的湖南省“天仙杯”吉它大赛获古典和弹唱双项复赛资格荣誉证。1992年参加由中国音协音教委、北京《音乐周报》社、全国高等学校音乐学会、迷笛高科技技术中心四家联合举办的“迷笛杯”音乐知识竞赛得三等奖。
1992年10月加入衡阳市音乐家协会。1993年一1997年在衡阳县歌舞厅乐队中担任乐队长兼吉他手的工作, 1997年参加由衡阳县文化局主办的歌舞厅歌乐手考核获甲级(吉他)乐手证,1998年担任衡阳市首届吉他弹唱赛的评委。
2001年8月参加青岛吉他艺术节,聆听了内地吉他家李质伟、台湾吉他家黄修礼、日本吉他家铃木岩、荷兰吉他制作家沃因克的大师班讲座。2002年10月参加广州亚洲吉他艺术节,聆听了日本吉他家福田进一大师班讲座。 2002年10月参加上海《吉他之窗》网站古典吉他论坛举办的“关于音乐的话题”讨论获优胜奖。
2004年7月担任第四届中国珠海(澳门)吉他艺术节暨吉他大赛嘉宾评委(兼艺术节组委会副秘书长)。2005年7月担任中国潮州吉他艺术节暨“长城杯”吉他大赛嘉宾评委。2006年2月25日参加杨雪霏在深圳少年宫音乐厅举办的古典吉他独奏音乐会及次日大师班讲座。2008年6月参加“北京2008国际吉他艺术节”暨“中央音乐学院陈志教授从教50周年纪念”活动。2010年10月29日在广州星海音乐厅参加罗梅罗家族吉他重奏音乐会。
2011年6月加入湖南省音乐家协会。2017年7月13日在长沙音乐厅参加肖恩吉他独奏音乐会。2017年12月10日在长沙音乐厅参加美国博伊德&格鲁塞斯长笛吉他二重奏音乐会。
2018年5月5日在长沙音乐厅参加漫步古典乐“吉他遇见手风琴”音乐会(吉他演奏家米西里亚姆、手风琴演奏家迈克尔.塞玟卡)。
2019年3月24日在长沙音乐厅参加西班牙古乐大师乔迪,萨瓦尔电影《日出时让悲伤终结》原声重现音乐会。2019年3月29日在长沙音乐厅参加古乐大师雅普.德林顿一巴赫大提琴组曲音乐会。
2013年7月、2015年7月、2016年7月、2017年7月、2018年7月、2019年7月先后参加第二二、四、五、六、七、八届长沙国际吉他艺术节。
学生李凯稠(其妻为黑鸭子演唱组前任主唱樊桐舟)现为北京音乐制作人及吉他手。
责编:雨晨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古典吉他资讯与赏析
(长按可阅读原文)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