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作曲如何实现商业化?

深度 2019-11-1 11:57   阅读数:3730

微信图片_20191028102336.gif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道略音乐产业 作者:Sybil)


推动AI作曲发展,需要创业者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商业化道略。


作者 | Sybil


除去好玩有趣,AI作曲如何用,其商业化道路该怎么走?为此,我们采访了国内一家音乐公司的AI作曲团队,从商业角度探讨AI作曲对于行业的积极意义。
 
版权内容机构HIFIVE(成都嗨翻屋科技有限公司用 AI、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音乐内容生产者及使用者提供版权交易和增值服务。公司网站展示的智能音乐助手——小嗨——是一款AI应用,提供听歌识曲、作曲、作词三项功能。其中,AI作曲能够实时、在线生成特定风格的音乐片段。
 
微信图片_20191101115156.jpg
图源:HIFIVE AI

效率、易用性与完成度

我们体验的直观感受是,这款AI作曲工具在线生成的作品暂时难以惊艳世人,若以此为基础进行音乐创作,后续还需添加多道工序,如对音色、响度等细节进行调整,使其尽可能地接近真人演奏。
 
小嗨的开发者、HIFIVE AI团队负责人天宇向我们做出了进一步解释,这一版本的小嗨类似演示Demo,由于整个作曲过程需要实时、在线生成,且程序算法、需要加载的音源均存储于后台服务器,为使体验流程更加高效,前台仅提供了简单的“示意”输出,使用了开源音色,没有经过复杂的声音渲染。
 
这也是团队面临的一个应用难题,即如何通过网站或客户端的形式对外提供AI作曲服务——如果同时考虑加载多种音源、对AI生成的作品进行混音,程序需要占用的数据资源可能不亚于用户在本地使用音乐制作宿主软件。
 
当前,AI团队在后台不断对小嗨进行训练,调整、改进学习算法,这个作曲工具已经能够创作出一些拿得出手的成品,部分由团队挑选并发布在QQ音乐及网易云音乐平台。
微信图片_20191101115225.jpg
图源:网易云音乐
 
另外,团队表示,特别对于流行音乐,大众更加偏好有人声的“演唱型”歌曲,团队未来也将尝试加入人声模拟,以适应市场需要。 

应用“强化学习”算法,加速AI商用

事实上,对于AI作曲,不少创业者的尝试本身是不赚钱的。而推动AI创作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创业者需要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商业化道路。
 
HIFIVE团队认为,在现阶段,AI作曲不会替代人类,但许多程式化的工作流程降低了写歌的门槛,当前,小嗨瞄准的市场可以说是中低端的音乐创作。团队采用了一种名为“强化学习”的机器学习算法,通过量化评估并缩短AI创作与目标音乐的距离,生成创作模板,辅助艺术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加工,极大地缩短了音乐作品的创作周期。同时,这一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创作成本,毕竟,AI能够批量生成符合相应创作规则的音乐片段。
 
To C方面,HIFIVE为小嗨计划了辅助作曲这条路线,向音乐人提供定制的API接口,不过目前,小嗨的应用场景更多还是To B的。
 
作为一家商用音乐授权机构,HIFIVE的核心业务在于对音乐内容进行确权、授权,并为品牌、活动、游戏、影视等提供定制音乐服务。而在这一领域,小嗨可以创作出适用于不同场合的商用背景音乐,同时版权归属平台,其相应的授权价格也会有所降低。

比如,在10月11日一点资讯旗下沸点视频发布的疑似陨石坠落的视频新闻中,小嗨为其提供了背景音乐作品《Struggle》,配乐与视频内容紧密贴合,效果还不错。
团队表示,平台上已有大致1000首由小嗨创作的成品音乐可以用于授权,在一些特定场合,使用小嗨创作的背景音乐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微信图片_20191101115230.jpg
源:HIFIVE AGM
 
换句话说,尽管AI作曲在研发阶段需要较高投入,但是一旦实现商用,音乐的创作成本将极大降低。早前,字节跳动收购英国AI音乐公司Jukedeck,究其根本原因,与其耗费巨资获得音乐授权,不如买下自有版权的AI作曲工具,实在是一桩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同样,业内领先的AIVA也选择了To B与To C两条商业化道路,既与各大机构展开合作,同时也为作曲家提供按月付费的智能工具。这条赛道上,与AIVA成立于同一年的HIFIVE正在默默追赶,一个人机合作的音乐创作未来,正在到来。

THE END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道略音乐产业 (长按可阅读原文哦~)

我要评论(评论要求5-500字)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