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小百科|从桶形的形成开始说起,再也不怕分不清
在本期小百科开始之前,有一个知识点必须告诉大家:那就是吉他的“桶身”,应该叫成“胴(dòng)身”更为准确。
“桶”的本义,是“用木块拼成的圆柱形盛水容器”,对应的英文单词是bucket;“胴”则指的是体腔,是整个身体除去头部四肢和内脏后余下的部分,对应的英文单词是body。
从词义上看,“胴”明显和吉他去除了琴头琴颈之后的琴体部位吻合,从翻译的角度看,吉他琴体的英文刚好是“body”。

日本较早接触吉他文化,他们把吉他的共鸣箱,叫成“共鸣胴”,把吉他发出的好听的,特别是大而深沉的共鸣,形容成“胴鸣(胴鳴り)”。
国内的台资企业如全丰、钰丰,同样把琴体叫成“胴体”。另一方面,我国的传统民乐乐器,如阮、琵琶、腰鼓,也均有把共鸣箱所在的部位叫成“胴身”的现象。
由于日本汉字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古汉语的本义,我们推测是在吉他传入日本时,日本最先沿用了“胴”这个传统的汉语称呼,台湾则由于受日本的影响比较深,也同样使用了这个字眼,最后传入大陆。当然,也并不排除吉他在分别传入日本和中国的时候,都基于字义,将“body”翻译成了“胴身”的情况。
至于“胴身”怎么就变成“桶身”了呢?有两个很可能的原因:一是“胴”这个字容易被念错成“tóng”,念得多了,也就成了“桶身”;二是“胴”这个字相对来说比较生僻,日常生活并不多见,不利于记忆和传播,于是有人就用“桶身”替代。
不管是哪种原因,如今我们叫“桶身”,已经习惯成自然了,一时半会儿恐怕改不过来。
为了照顾大家的习惯我们这期内容仍然使用“桶身”这个称呼,之所以提到“胴身”,一是希望大家了解一下它的来龙去脉,二是我相信从今天这期节目开始,会有部分对吉他情怀较深的琴友开始使用胴身这个称谓,然后逐渐的将它纠正过来。
说完了桶身和胴身,那么下面我们进入今天的正题,那就是:不同的桶形有什么不同的音色特点?桶形之间应该如何区分?

其实这两个问题,算是老生常谈了。初学者们在选购吉他时,少不了要研究一下这两个问题,以方便自己日后的弹奏学习。
然而真的走进琴行,分辨起桶形来,什么D型、A型、OM型的,看上去好像都差不多,真是叫人傻傻分不清楚。
如何分辨各种桶形, 以免在选购时自乱阵脚?我们还是从最根本的原声吉他发声原理说起。
人的手指拨动琴弦,琴弦振动带动面板振动。面板振动使吉他箱体内的空气压强变化,进而带动空气的振动,产生共鸣。共鸣传到音孔,由音孔释放,再被人耳接收,我们就听到了吉他的声音。

琴弦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很微弱的,而经过这一连串的传递,原本微弱的声音被放大数倍,因此原声吉他的箱体,实际上就是一个声音放大器。
那么,桶形在吉他的声音形成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它为什么能够改变吉他的声音特点呢?
我们区分不同的桶形,主要依据的是桶形的形状、大小、箱体的厚度,以及腰部的弯曲程度。
箱体的大小和厚度,能够决定箱体内部的空气容量和声音反射速度。
大面积的面板,振幅更大,振动频率较低,声音开阔低沉。由于它接触面大,能够带动更多空气振动,我们听到的声音也就更为饱满。反之,当面板面积减小时,它的振幅减小,频率加快,声音就变得高亢,由于接触面小,声音也更为集中。

箱体厚度方面,道理也是相近的。箱体越厚,能够容纳的空气越多,共振传递就更为深远;箱体越薄,声音的反射速度就越快,我们听到的声音就越为清晰。
桶形的形状,通常以腰身上部和下部的比例决定的。将一枚拨片放入吉他箱体内,分别在吉他的上部和下部来回摇晃它,你会发现,在下部时,拨片与吉他撞击发出的多是低音,上部发出的音则相对更高一些。也就是说,调节上下部的比例,能够起到调节高低频的作用。

腰身的存在,绝大多数的说法是为了方便吉他摆放在大腿上,但其实这只是它的一个附加值,它的主要作用是改变振动在吉他箱体内的运动方式,越明显的腰身,对中频的收拢效果就越好,声音也更为集中与清晰。
了解到这些内容后,我们再来看市面上的这些常见桶形,判断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以最为普遍的桶形Dreadnought为例,俗称D桶型。

它的标志性特征是大箱体和不明显的腰身。琴体大而深,意味着音量大而低沉。
大面积的面板,使得它的声音比其他桶形更具有厚实的隆隆感。因此,它在摇滚和蓝草音乐流行时非常受欢迎,这也是D型琴今天得以如此普遍的原因。
再来看其他几种常见的桶形。
A型,Auditorium的尺寸比D型小一些,腰身比D型纤细得多,肩部较D型更为平坦。

更大一号的Grand Auditorium GA型,下部比D型更宽,但由于腰部比D型窄,总体大小不及D型。

由于箱体没有D型大,因此A型的音量不及D型,不过由于它在D型出现之前的1920-1930年间,一直是最大的吉他桶形之一,所以它的音量也是足够大的。
A型的优势在于其纤细的腰身,使得其三频均衡,GA的均衡优势则更为突出,能够适应广泛的演奏风格。
OM,即Orchestra Model型与A型的外观十分接近,音色特点也基本类似,在国外有关桶形的资料上,通常会将这两者归为一类讨论。

追根溯源起来,二者都是在马丁漫长的设计和改良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典桶形,因为系出同源,甚至享有相同的尺寸数据。这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一时半会儿还说不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上网调查,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这里不再展开。
Jumbo是所有吉他桶形当中最大的一种,下部尺寸可达17英寸。巨大的箱体使得它能够与D型一争高下,提供持续、深沉、响亮的声音。腰身曲线的特点,又使它的音色与GA桶形靠拢,拥有良好的均衡度。

除了以上这四种最为常见的桶形,我们再来简单介绍一下另外两种现在在国内较为少见的桶形。
一种叫做Parlor,意为客厅,它的肩部线条圆润,腰身明显,琴颈与琴身在12品处连接,是所有桶形当中最小的。

它的声音均衡,音量较小,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非常受欢迎的室内乐器。
另一种叫做Concert,同样是19世纪流行的民间乐器,它与Parlor的形状十分接近,比Parlor稍大一些,但上部与下部的面积差比Parlor小,因此它拥有非常甜美圆润的中频。

早期的布鲁斯和乡村民谣,大多都是用这两种桶形的吉他录制而成。近几年个人独奏的流行,使这两种吉他又有逐渐回归的趋势。
最后,再重复一下前面说到的话:
箱体本身,是一个放大琴弦振动的放大器。
桶形之间并没有高下之分。它们之所以被设计出来,是为了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以及不同弹奏者的个人需要。
一把吉他的声音特点,不独由桶形决定,是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才形成的。不论琴友们选择哪一种桶形,我们都希望你能从自身角度出发,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那就是最好的。
以上就是本期吉他小百科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全部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