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录音你需要知道的基础知识——常识与误解篇

干货 2019-4-26 00:00   阅读数:3680

1555654286688215.gif

(本文来源:公众号“鲸语堂吉他”;作者:谭成顺)


本打算把本篇放到本系列的最后一篇的,但最近老是收到一些很奇怪的问题。比如:“拾音器和录音机有什么区别”,“拾音器怎么连接手机”等等,让人哭笑不得。所以提前写了这一篇来普及一些小常识,消除一些小误解。

 

微信图片_20190311172820.jpg

你的设备并不是越多越好


见过一些朋友,不管录音还是演出动不动就要先把各种大块、小块、综合、单块横铺一地,生怕自己有任何一个设备没被用上。而结果却BUG横生,出来的效果也是一言难尽。


微信图片_20190426135433.jpg


其实原生吉他的录音和扩音更多时候讲求的还原,声音信号通过的设备越多,被处理的痕迹就会越明显。并且一个基础逻辑是,一个系统的强度取决于这个系统中最薄弱的那个环节。所以你的整个音频系统中串联的设备越多,你的系统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就越差就越容易出BUG


综上所述,设备不在多而在精,在于合适。根据使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设备,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设备越精简越好。


微信图片_20190311172826.jpg

干声不等于自然原声


遇到过太多太多向我索要干声音频的朋友,他们的说法一律是想听听吉他原本的声音。但我要负责任的告诉你,干声从来都不等于自然原声!!!反而经过一些后期润色的声音才有可能更接近自然原声。


事实上在录音室里或者通过拾音器直接录制出来的干声,在自然界一般情况下是听不到的,你在自然环境中听到的任何声音都是经过了空间混响的。这就是为什么你在大房间和小房间中听同一把吉他,或者你离演奏者的距离不同听到的声音都会不一样。因为声源所处的空间不同,意味着你听到的混响类型不同。你离演奏者的距离不同,意味着你听到的混响干湿比不同。而用效果器或者软件给一个干声音频进行混响处理的时候,正是模拟这一自然现象,所以是可以把声音变得更加接近自然原声的。


当然,混响只是最为突出的一个因素,除此之外,适当的调整 EQ等参数也是可以使声音更接近自然状态的。


微信图片_20190426135443.jpg


如果你真的想直接听听吉他的干声,那么可以试试把一个耳朵堵上另一个耳朵贴在面板上听(虽然即使如此听到的仍然不是纯粹的干声)。


微信图片_20190311172840.jpg

不是所有的噪音都可以被除去


哦,标题可能不太准确,事实上没有什么噪音是不能被除去的,只需要选中所有的音频按一下Delete键就可以去除的一干二净了,当然了连同你的琴声一起。所以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不是所有的噪音都可以在不伤害音质的前提下去除的” 。而事实上,任何降噪操作都必然会伤害音质。只是如果信噪比比较高,那么对音质的伤害比较轻微。


微信图片_20190426135446.jpg


如果你录制的音频里有明显的隔壁装修的突突声,或者是比琴声还大的车鸣狗叫, 那么不管你的降噪效果器或者插件多么牛逼,依然会留下非常明显的痕迹。可以说神仙也救不了。


微信图片_20190311172845.jpg

录音设备和后期对最终作品好不好听的影响其实很小


弹不好怪吉他,弹不好怪拾音器,弹不好怪声卡,弹不好怪效果器,弹不好怪Audition,弹不好怪中午的外卖不好吃以及外卖小哥长得不帅。总之任何事情都可以为自己弹不好听背锅。


下面列一个影响最终作品好听不好听的因素排名,以便大家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手>吉他>拾音器>声卡>各种线材>后期水平>后期软件或硬件效果器


微信图片_20190311172848.jpg

合适的监听很重要


如果你录制一首含有特殊音效的曲子,那么你最好可以听湿录干。用目的音色监听对于把握曲子的情感,控制细节非常重要。


即使录制一首不含特殊音效的曲子,也要找到一个合适的监听方式,能听好才能弹好。如果你连自己弹出来的东西都不能很好的听清楚,那么即使水平再高也很难发挥出来。


微信图片_20190311172853.jpg

不存在万能的后期模板 

 

有不少朋友会问我的音频后期参数,甚至有朋友希望我给他一套模板,他直接加载到自己的干声上就可以了。不是我不给,而是我给了到你那里也多半不合适。


影响音色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不同的琴、不同的拾音器、不同的录音环境、不同的演奏手法所录制出来的音色都会有很大的区别。而做后期是要根据自己录制的干声的情况和想要的目的音色,综合很多因素做针对性的调整,讲求的是精、简、恰当。所以任何所谓的音色模板都是有违这个原则的,不可取。



编辑:小楽


我要评论(评论要求5-500字)

全部评论(共0条)